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北京现代职业学校:走出职教转型之路

2019-01-22 17:45
来源:半月谈网

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是1999年由原北京市计划统计学校和北京卫生职业学校两所省(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合并而成的职业中专学校。2000年6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设有1个校区,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96人,包括教师83人、教辅人员3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10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人、中级23人;“双师型”教师20人。 被公认为是一所办学质量高、示范作用强、多功能、有特色的现代化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特色办学战略,全面建设学习型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体系。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教育奠基中国”全国名优学校,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东城区创建学习型学校示范单位。会计专业被评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等多项集体荣誉。

学校始终将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作为中心性工作之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采取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与组织学习相结合、创建学习型学校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专家引领与教师主动发展相结合等方式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创建。逐步形成了以“对内求实、对外求活”的办学特色;“关爱尊重、和谐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创建终身学习的基地、深化教师发展的舞台、培育核心素养的摇篮、展示职教转型的窗口”的学校共同愿景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自2015年开始,依据首都四个中心定位的文化中心内涵要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顺势而为,应势而动. 充分发挥“东城区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东城区市民体验中心”“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天永学区分院”的服务职能,促进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的需求对接,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加强职业体验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转型过程中始终寻找新的突破点。打破了校园围墙,走出小空间,走向大舞台。面对困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不撂挑子、不守摊子,不混日子。干部、群众情绪饱满,用心、用情、用干劲、用智慧全身心投入到转型工作中。形成了有现代特色的职业体验课程供给方式。通过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实东城区青少年“文化·传承2030”工程,使学生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修身怡心,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党总支以党建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全体教职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推进学校转型工作。其“共产党员先锋论坛”、“感动校园人物”、“干部党员三走近”等特色品牌活动强化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学校清醒的认识到能否成功转型,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为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提出了建设“四个引路人”的标准,即做学生职业生涯启蒙的引路人;做学生感知职业岗位的引路人;做树立学生职业理想的引路人;做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引路人。根据市教委《“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共必修课培训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顺应东城区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提升教育活动。通过通识培训、专业培训、教学实践、能力测评四个阶段、主题培训和基地校实践两种方式,结合教师发展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将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让老师在理论上对教学管理、领导力和教育综合改革有了更深层次地领悟。使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教师顺利转型。

“我是小小消防员”之学习捆扎逃生结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使教师深刻领悟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之美,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较强的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

积极组织干部与团队教师认真研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为指导,进一步优化职业体验课程,实现与中小学需求和中小学课程对接。加强评价研究,以评促发展。设计并投入使用《体验课程学习记录单》、《职业体验学生成长手册》,记录中小学生学习感悟与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加大职业体验课程的研发力度。充分调动职业体验课程办公室,职业体验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小组和职业体验课程的研发团队的力量,组织、管理好职业体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和课程开发工作。借助校内外专家的指导,提升职业体验课程的科学性,凸显职业体验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职业性。加强转型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宣传职业体验课程开展情况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体验课课堂上

创建职业体验项目团队,以体验课项目为核心将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整合,将原来的10个教研组重新组建成7个职业体验团队,以项目团队为单位开展研究研讨活动,互帮互促,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为后续职业体验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制定了“团队项目组长岗位职责”、“体验课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耗材管理相关制度。学校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加强职业体验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了职业岗位类、应急文化类、综合素养类三大类别57余门课程的职业体验课程体系。通过基地授课、送课下校、专属定制三种方式,实现与中小学的课程对接。发挥职业学校成人培训的既有职能,优化市民学习资源,为街道、部队、市民团体开设了葫芦文化、中医药传统养生、美妆课堂等课程。积极开展师训课程 ,开设了14余门东城区教师公共选修课,课程涉及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五大类课程。学校将不断完善职业体验课程,增加体验项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提供服务。

经过现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在职教转型的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编辑了《职业体验课程方案》、《职普融通 快乐体验》两本宣传册;出版了《转型发展  砥砺前行——北京现代职业学校职业体验课程成果集》;“多轮驱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举行的“抓住机遇探索职教转型 服务社会实现开放共享” 职业体验课程工作总结会、“优化课程供给 共享职教资源 聚焦学生成长 提升核心素养”职业体验课程建设工作联谊会、“回顾往昔职教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提升课程质量”职业体验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揭牌仪式”等大型活动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五位老师获得东城区优秀市民学习指导教师,一位老师获得东城区市民学习之星;多项课程参加东城区青少院组织的各类课程展示活动。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