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开放之路在桥那头不断延伸

2018-12-28 10:19
来源:半月谈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国南部城市东莞是著名的水乡,蜿蜒的东江水滋养这个曾经的“农业大县”。上世纪70年代末,东莞率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在这里提出,时至今日,东莞全市有950多座城市桥梁。一座座大桥随着岁月静静地耸立在城市当中。这里有广东现存的最早铁路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这里有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也有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大桥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述说着东莞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故事。

江水奔流,大桥见证改革之路

在东莞市高埗镇,有一座高埗大桥横跨在清澈的东江河上。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土面石柱墩结构公路桥已成为东莞改革开放唯一保留完好的大型历史见证物。在它不远处,一座同名的新桥已经建起。

从高空鸟瞰,高埗镇三面环水,得东江之利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三来一补”外资企业如奔流江水涌入东莞。然而,受东江水之隔,交通不便却成了掣肘高埗发展的最大因素。

1981年,高埗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首创“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1984年大桥建成后,外商纷纷来高埗洽谈生意,投资建厂。统计数据显示,大桥建成后的第一年,高埗镇工农业产值增长2236万元,同比增长195.5%,工业产值增长2109万元,同比增长941.5%。

对东莞人来说,高埗大桥不只是一座桥,其更凝聚着东莞人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四十年来,东莞始终处于改革大潮的前沿,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从最早引进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到如今在中国率先试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率先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推行“三互”大通关模式……东莞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试验田”。

从造桥改善交通条件到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成为东莞一以贯之的发展目标。不断简政放权、自我革新成为东莞改革开放的重要密码。数据显示,加速涌现的市场主体,使得今天的东莞已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投资热土。截至2018年8月,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10万户,共有企业近48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接近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水平。

一桥三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来到东莞,去旧城区莞城体验当地特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你从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迎恩门城楼下朝北信步走上东莞运河上的莞城大桥时,你不会相信脚下的“大桥”随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扩建,从1958年最初桥长35米,宽10米,到之后重建将桥变为长45米,宽19.7米,直至上世纪90年代再次加宽至40米。莞城大桥一桥三变却始终连接着老城的城内城外,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改革开放初期,大桥两岸有繁华的东信酒店、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运河商场、接待过海内外无数贵宾的四星级华侨大酒店。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东莞市中心区开始南移东进的进程,再加上各乡镇经济突飞猛进不再依赖老城区的生产商贸辐射,运河商贸圈逐渐蜕变成为留存东莞历史文化的旧城区。如今,莞城大桥联通的城外城内面貌日新月异:一边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城市风光无限好;另一边街区自然曲直、骑楼和老店铺错落有韵。

城市面貌巨变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 1978年,东莞全市有户籍人口111.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11亿元。40年后的今天,东莞的常住人口834.25万人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582. 09亿元,年均增长15.5%,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

仓禀实而知礼节。改革开放40年,东莞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展。

当地人叶渭彭在运河旧商圈里经营了一家老莞城饭店,他们家族四代一直坚持经营本地特色饮食生意。“我们就想在这里建一个可以落脚、保存文化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这里做饭店”,叶渭彭表示,那些已经搬到新城的本地人经常会回来这里品尝老莞城的味道。

我们看到,叶渭彭的饭店里不仅有寻味的当地人,也有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人带着好奇心来品尝老莞味道、感受东莞传统文化。改革开放让东莞换上新装,而这座挂着陶瓷画、摆着舞狮头和老瓷器的饭店也不失为社会发展为东莞沉淀下来的文化景观。

如今,东莞的城市品质正在逐步提升。东莞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将一条条绿色丝带织就的绿道网络蜿蜒深入到东莞的广袤乡村,将岭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曾这样阐述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重要性。聪明的管理者已意识到未来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与内涵,以人为本的城市格局和功能等等,都是东莞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工作重点。

制造为“桥”,开放创新联通世界

1907年,广九铁路石龙南桥筑成通车,这是广东现存最早的铁路桥,见证着东莞近现代发展的历程。2007年,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周边的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成为中欧石龙班列的必经路段,该班列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历经16天的行程到达13000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这是目前中国国内运距最长的中欧班列,它将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生产的商品源源不断送往欧洲。

制造是东莞联接世界的桥梁。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转变为国际制造名城,靠的是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东莞的制造从加工贸易起始,凭借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东莞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依靠贴牌生产的“东莞制造”迅速遍布全球市场。但随着国内制造成本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贸易环境的恶化,东莞也面临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东莞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生产”向“设计+研发+生产”、“生产车间”向“企业总部”转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

如今,开放创新已成为东莞与世界相联的重要抓手。2016年来,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取得了40项经验,其中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40年来,东莞从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边缘地带,转变为国际贸易的实力参与者,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近日东莞市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梁维东表示,要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力推动新时代东莞工作开创新局面。

梁维东认为,东莞还要在国际创新合作、经济管理服务、投资贸易服务、产业国际合作、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东莞正在建设的桥还有许多,其中以虎门二桥最引人注目。虎门二桥建成后全长近13公里,有两座超千米的世界级跨江特大桥,技术具有多项世界第一。对东莞来说,这不仅代表城市的制造实力,更代表开放的道路将在桥的那头不断延伸。(刘柔刚 王正邦)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