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中国东莞:以制造为城市核心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2018-12-04 15:19
来源:半月谈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中国东莞正在制造业升级中获得更多优势。在今年9月举行的一场莞港产业合作联合推介会上,超过800名莞港两地社会各界精英前来参会,达成莞港签约项目39个,涉及投资金额约350亿元人民币。

昔日,东莞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从落后的农业县蜕变成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如今,东莞华丽转身成为“创新基地”,再次刷新外界认知。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平均每天诞生高新技术企业超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05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达2400家,高科技企业数和入库数稳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名,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突破50%。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下,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创新实力、人才红利和区位优势正在巧妙地发生作用,这座城市正积极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优势,推动协同式全域创新,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重塑面向全球化的更高层次开放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区位优势赋能“中国智谷”

从香港西九龙出发,不到40分钟就能到达东莞虎门站。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已初步实现一体化,一天之内穿梭于香港、深圳、东莞之间,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路网建设的推进,东莞全面融入大湾区,东莞以轴线城市的身份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大湾区中,东莞正日益成为珠江东西两岸半小时经济圈交汇的核心区域,这里正搭建起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轴。

与此同时,广东省正大力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这一科技走廊承载改革开放40年来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腹地,东莞区位优势显著——一头有广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另一头有香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新动能充沛的优势。

有专家认为,东莞的区位优势将吸引更多高新科技企业落户东莞。作为科技走廊中的“通道城市”,东莞将有望携手广深,打造成为“中国硅谷”、“中国智谷”。

良好创新生态集聚高新企业

华为终端总部落户松山湖,蓝思科技投资45亿元在东莞建厂……除了交通硬件环境的提升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创新巨头们看到了东莞的发展机遇。

今年8月,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装置在东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由此,东莞对全球顶尖人才磁吸效应正在加速放大。今年4月揭牌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围绕散裂中子源、拟新建设南方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三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目前已吸引了中科院、哈工大、北大等首批10支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

依托国家散裂中子源,东莞将规划高标准建设53.3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构建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要实验室、世界科学家和世界前沿产业四大集群,一个年轻的科创“策源地”呼之欲出。“若干年后,将会有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来到松山湖畔。”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东莞会成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我来东莞生活后,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2016年,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张书彦举家回国,来到松山湖担任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

“把创意变成模型,在其他地方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但在东莞只需要一天。”拜奥雅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振滔表示。这家企业致力于为病人量身定制提供治疗建议的机器,以帮助医生减少人为诊断误差。

完善的上下游供应链也成为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广东美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加加博士谈到从广州来到东莞创业的原因时说,“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很多特殊定制的仪器设备支撑,在东莞可以寻找到更多低成本的仪器设备提供方,这帮助我们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一大批像拜奥雅德和美立康生物这样的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企业正在东莞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之下,昔日“世界工厂”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型经济特征日趋明显。(刘柔刚 王正邦)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