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全国首部旨在保护和弘扬白酒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泸州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泸州在白酒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有法可依。
据泸州市人大常委会介绍,《条例》是泸州市第五部地方性法规,对泸州酒业发展意义深远,将为泸州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起到积极作用。《条例》共六章54条,主要围绕保护管理体制、保护名录制度、保护措施、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对泸州白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进行规范。《条例》首创“技艺代表人”概念,确立新的白酒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大了受保护白酒文化的外延;同时,通过区域性保护措施的制定,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弘扬白酒文化方面,对创新发展给出了指导意见和措施。
《条例》制定过程中先后征求各界意见20多次、发放问卷1000余份、增删56次,从前期调研到立法通过,耗时近两年。另据了解,《条例》的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年后出台。
近年来,泸州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主城区和一些乡镇范围内分布着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老窖池、老作坊,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侵蚀和破坏。如何解决此问题?立法,成了不二选择。建立相应的法规,从制度上保障白酒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能补齐泸州酒业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酒库
立足详实的调查、广泛的意见收集,以及专家学者的共识,最终《条例》形成了三大“看点”:
“看点”一:“创新”名录,保护老作坊、老窖池、古遗址,激励技艺传承。
《条例》将保护的窖池、作坊以及储酒空间限定在了持续生产使用三十年以上且仍在生产使用的范围,并将浓香型白酒生产窖池、酱香型白酒生产作坊和储酒空间作为核心文化遗产资源列入名录进行保护。与此同时,设立“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人”名录,规定了技艺代表人的权利和义务。把技艺代表人和国家、省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进行有效的制度衔接,将技艺代表人作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后备力量。
酿酒车间
——《条例》中名录规定的重大意义在于,扩大了受保护白酒文化的外延,让泸州白酒文化传承和弘扬有了更广泛的基础。
“看点”二:区域性整体保护。
《条例》依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设置了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规定在符合条件的特定区域可以设立白酒文化生态保护区,明确了保护区设立目的、条件、程序、规划、措施、政府职责等内容。
——这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发展与白酒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看点”三:白酒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条例》规定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明确了规划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建设、名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主体。另外,还明确规定了酒镇酒庄、文艺创作、有关成果的出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创新发展白酒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这为泸州的酒文化形成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对于首部《条例》颁布实施,泸州酒企纷纷表示“盼望已久”。泸州中远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荣忠远说,酒文化立法后,他的窖池得到名正言顺的保护,如果有人在酒厂周边野蛮施工,终于可以找到法律依据了。郎酒酒店总经理杨辅春说,泸州首创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人传承,将为白酒传统酿造储备大批的后备人才。(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