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枸杞色彩艳丽
都兰系蒙古语,为“温暖”之意,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都兰县光热资源丰富,土壤和灌溉水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种植环境无污染,这里的枸杞具有颗粒大、肉质肥厚饱满,色泽艳丽,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味甘甜的特点。
都兰枸杞果实肥厚
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乌图村、哈西洼村和诺木洪农场场部以及六个大队为规划区域,总面积约169.8平方公里(25.47万亩)。划分生产、加工、物流、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综合服务七大功能区。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林田路网、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研发、加工、物流等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形成了“一轴两翼、三廊多点”的空间结构。2016年,产业园枸杞种植面积15.91万亩,枸杞干果产量达2.58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枸杞产值达28亿元,占总产值的80%。
枸杞产品加工车间
依托中科院、青海大学、省农科院等8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良种资源快繁、高效栽培、高端产品研发三大平台,构建了枸杞产业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繁育了“柴杞系列”、“青杞系列”等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6%。林地耕作、病虫害防治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建成枸杞烘干线404条,产地初加工率达80%以上。研发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枸杞酵素、枸杞茶等46个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贡献率达68%以上。
待加工的枸杞鲜果
在都兰县,从事枸杞精深加工的企业有8家,年加工利用枸杞干果8500吨,精深加工转化率为33%。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84家,种植大户78户,产业园流转土地10.6万亩,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67%,联结产业园80%以上的农民参与枸杞产业发展。建成首个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实现了枸杞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多维度、同步化推进,形成比较完整的新旅游产业链条,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到 1500人,枸杞种植采摘务工人员达3万余人,实现枸杞劳务收入4.05亿元以上,产业深度融合红利正在释放。
都兰枸杞喜获丰收
严控农业用水总量,配套滴灌设施2.36万亩;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配方肥施用面积13万亩;有机肥施用面积3.17万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9.3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为25%、38%。建成有机肥加工厂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 13.66万亩,认证绿色食品枸杞6.5万亩,通过欧盟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认证有机枸杞面积达4.24万亩,绿色食品以上基地覆盖面63%,柴达木枸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全国地理标志示范样本。
都兰枸杞喜获丰收
目前,大漠红、祥博等11家企业入驻加工园区,完成总投资6.1亿元。年消化枸杞鲜果量达2.5万吨,枸杞干果量达6900吨,枸杞果汁、枸杞酒、果酒等产品进入市场。同时,2016年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2.39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签订了中长期贷款协议 8.3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园村庄道路、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
都兰枸杞喜获丰收
创立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市场发展前景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建设,目前吸引金融机构投资 7000万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 2.08亿元。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国内外重点城市、重点区域设立“青海有机枸杞”展销窗口。诺木洪农场已在天猫商城开设了官方旗舰店,目前开设枸杞销售网店达 20余家,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枸杞干果 50吨,销售收入超过750万元。
游客体验采摘枸杞
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折股量化等方式,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2707户农户参加企业或合作社经营。通过全产业链的开发,带动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服务等产业。推进“耕在田、居在镇,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产业园内行政村全部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探索形成了由牧转农、折股量化、多元经营的“哈西娃模式”。2016年,产业园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