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广西柳州市雀儿山下,柳钢在这里艰难起步。60年后,十里钢城欣欣向荣,柳钢居全球50大钢企第31位,从当年建厂之初的地方“十八小”企业,转型发展挺进“世界强队”。
今天的柳钢,拥有柳州本部和沿海两大生产基地,资产总额达585亿元,年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具备年产生铁1400万吨、粗钢1480万吨、钢材22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圈极具竞争力的生态型钢铁强企。
“60年来,柳钢实现了凤凰涅槃。” 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说,今天的柳钢,正汇聚起二次创业的新动能,奋进新时代,打造新基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柳钢集团办公大楼
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强势崛起加“速度”。1958年,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同意了柳钢的建设规划,成为了当时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同年7月1日,柳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拉开了柳钢的创业发展大幕。此后,每年7月1日定为柳钢建厂纪念日。1998年,柳钢铁、钢年产量双双超过百万吨,标志着柳钢正式跨入全国大型钢铁企业行列。
2001年起的10年间,柳钢累计投资250多亿元,“多、快、好、省”地建成一批大型化、连续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钢铁生产装备,从冶炼到轧钢进行了全面的技改升级换代。2007年,柳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改革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12月29日,柳钢的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圆了几代柳钢人的千万吨“钢铁梦”。
年产钢量从1万吨到100万吨,柳钢用了40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柳钢用了12年。其间,柳钢资产总值增加7倍;销售收入增加20倍。
循着数字轨迹,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钢铁强企在八桂大地快速崛起。
绿色发展增“厚度” 。以前,工业重镇柳州曾有过“酸雨之都”的坏名声,由于工艺装备落后,柳钢对柳州市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曾引发市民“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争论。
“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柳钢果断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环保理念,近10年累计投资70多亿元,建成节能减排设施500多台套,年环保设施运行费用超过15亿元,大手笔书写现代钢企与宜居城市和谐发展新篇章。
在柳钢,每一种工业“三废”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柳钢投资1.2亿元先后建设了3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每天26万吨,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整个生产流程不外排废水。率先建成全国第一套烧结烟气氨法脱硫装置,为国内同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全国率先实现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建成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转炉烟气干法除尘系统。该系统不仅使转炉炼钢过程产生的煤气及外排烟气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并且转炉炼钢过程实现清洁生产。
“绿色发展不是钢企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柳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潘世庆说。
柳钢的强实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柳钢炼铁高炉产生的矿渣加工生产成绿色建材——矿渣粉,已经发展成为华南及西南地区最大的矿渣粉生产基地,广西循环经济的重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环保型企业典范。
2016年,广西柳钢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诞生,累计盘活存量优质资产近3.5亿元,未来将打造成为三废处理、设备设计、开发、制造、安装及运营一体化的环保产业化格局。
如今的柳钢,稳增长与促转型良性互动,生产与生态相得益彰。利用高炉炉顶煤气压差带动发电机发电,回收生产余热蒸汽发电,柳钢目前年自发电量占企业总用电量的78%,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绿色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绿色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柳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说,绿色发展正成为柳钢撬动增长、引领转型、优化环境的新追求和新动能,是柳钢逆势发展的张力和活力。
柳钢花园式工厂
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钢铁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高质量发展才是王道。柳钢下一步发展怎么办?
“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2014年,以潘世庆为班长的柳钢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包容创新、超越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向高质量发展冲刺:做优做精钢铁主业,做大做强多元产业;实现由钢铁生产制造商向技术服务商转变。
柳钢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钢材产品不断向精优挺进,从广西到全球,从珠港澳大桥到“天眼”工程,从汽车到高铁……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柳钢的钢材。柳钢中高档品种钢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5%提升到目前的63%左右。全方位开放合作,柳钢先后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与十一冶集团的战略重组,成功并购中金公司。强化系统协同发力,全方位激活发展要素,去年柳钢粗钢产量突破1200万吨大关,这是一次质与量的飞跃。同年,柳钢生产经营创历史最佳水平,多元产业全面盈利;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各项续建、复产工作全力推进……
数据显示,1958年~2017年的59年间,柳钢累计实现利润127.69亿元,实现利税328.07亿元。其中,2014年至2017年的4年间,实现利润54.11亿元、利税114.72亿元,分别约占前59年的42.4%、35%,柳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
当前,在开放发展的大潮中,柳钢踏上了构建沿海两大基地、打造超千亿元钢铁强企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今日柳钢
改革创新助力做大做强做优
“柳钢的超常规发展,得益于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谈及柳钢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的原因,潘世庆一语中的。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现大成效。2014年,在潘世庆提出“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的工作思路之后,一场大刀阔斧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柳钢全面推开,汇聚起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蓬勃动力:一是成立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改革。二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设立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价格管理委员会,企业决策权转交董事会集体决策。三是改革职能部门和机构,解决一些部门在日常运行、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四是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诊断与梳理柳钢49个单位1400项公司级管理制度,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将“事后补漏”转向“事前预防”。
“改革难就难在真改、真干。”甘贵平说,不突破利益的藩篱,改革就寸步难行,既要触及灵魂,也要触及利益。
柳钢对31个单位与部门进行优化调整,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向生产经营管控和战略投资管控转变。
在多元产业管理上,柳钢一方面策划明确了构建“4+X”多元产业发展体系,着重发展贸易与物流、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四大多元板块;另一方面明晰各级公司职责,下放权限,多元产业逐步由“内生型”向“市场型”转变。2017年,柳钢多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8.98亿元,同比增长204.55%;实现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82.5%。“一钢独大”怪圈逐渐打破。
改革改出了活力,2016年在行业及其艰难的情况下,柳钢逆势盈利4.1亿元,职工收入同比增加13.5%,职工享受到改革成果。
改革改出了效益,2017年柳钢利润同比增长10多倍。2018年上半年,柳钢盈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柳钢150吨转炉炉台 (覃守超 摄)
开放合作促短板变优势。“借梯可以上楼,借船可以过河。”潘世庆说,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短板可以变优势。
2015年3月11日,柳钢牵手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启动MES项目建设。2016年11月25日,该项目整体切换投运——一个由数据统一管理、调度、决策的公司大脑诞生。在柳钢的生产总调度室,《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调度员、计划员们共处一室。借助庞大的数据库,MES系统为生产部署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柳钢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柳州市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每年的汽车用钢达150万吨。为此,柳钢积极引进北京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人才与技术,合作攻关,开发汽车用钢。2015年8月,柳钢顺利通过汽车用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不仅分享了柳州汽车用钢市场份额,而且开辟了外地汽车用钢市场。
柳钢在发展中始终张开“开放眼”,伸出“合作手”。2014年以来,柳钢先后与南宁铁路局、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中建钢构等5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先进技术与成功经验“引进来”的合作共赢。
沿海战略剑指千亿元宏图。“有远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为明天架桥。”柳钢领导班子形成共识,向海发展,破解柳钢发展瓶颈。柳钢出台了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本部转型升级,沿海有序发展,多元聚焦集群,集团战略管控”的战略定位。于是,柳钢把目光投向北部湾畔的防城港,以及紧靠北海铁山港的广西中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柳钢物流量非常大,陆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物流成本高越来越凸显。”潘世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陆运与海运相比,每吨价格多四五百元,以柳钢目前的生产能力,每年要多开支四五十亿元”。
2015年9月,柳钢理顺了与武钢的关系,在防城港钢铁项目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11月,柳钢召开改制更名后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千亿元、两大基地、一个产业群、三个推进”的“1213”奋斗目标。2017年,柳钢积极实施减量搬迁沿海项目产能置换,加快实施沿海战略布局;同年12月18日,柳钢举行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开工动员会,正式启动续建工作,沿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2018年7月19日,广西钢铁集团正式纳入柳钢 。
2018年5月16日,广西中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纳入柳钢按一级公司管理,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极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构建柳州沿海两大基地,打造超千亿元钢铁强企。”谈及下一步发展,潘世庆、甘贵平对柳钢的未来充满信心。
十一冶公司
坚持走人才强企之路
“要以优越的条件引才、良好的机制助才、博大的胸怀容才。”从潘世庆的一席话,可窥见柳钢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机制灵活引才。甘贵平说,既要用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更要用情感和情怀把系牢人才团队。
2018年4月,柳钢在全国各大媒体发布“30万-60万元年薪”公开招聘5个中层副职领导岗位。柳钢高薪引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34人报名。
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柳钢兴建了经济适用房项目元宝源小区,专门拿出部分房子作为人才引进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柳钢还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2018年29岁的周磊是湖南长沙人,2010年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柳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柳钢机制灵活,不论资排辈,有能力就能上。”周磊说。在柳钢,周磊实现了从一名大专生到技术员,再到最年轻技能专家的蜕变。2018年6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磊当选为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成为柳钢首位当选的职工。
搭建舞台助才。2014年以来,柳钢先后出台了《柳钢工人技师三年培养计划》《柳钢员工晋升发展管理办法》《关于支持干部干事创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等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效解决了广大人才的后顾之忧,搭建起人才大展宏图的舞台。
在柳钢,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类人才晋升发展模式,干部职工都能找准职业定位、规划发展方向。
“师带徒”活动是柳钢传承多年的年轻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精心组织各项技术比赛,让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小高地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聚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殊作用。在每年召开的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柳钢都会安排专款对在对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2013奖励金额为160万元,到2018年奖励金额已跃升至340万元,增长超2.1倍。
中金公司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柳钢创新人才年龄日益优化、队伍不断壮大。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陈毅杰、柳钢技术专家张志伟,也有毛俊春、赵勇、蔡小松、周磊、何金舟等青年才俊不断涌现,日益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近年来,由科研、技能、管理等各路人才组成的创新大军为柳钢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2011年~2017年,柳钢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7项、柳州市科技进步奖13项,获授权专利143项。
深化改革用才。2014年9月,柳钢打破常规招聘渠道,公开面向社会招聘软件开发、物流、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这在柳钢发展史上尚属首次,也意味着在人才选用上开启了深层次的变革。2018年4月10日,柳钢干部人事制度又迎来一次重大改革:拿出192个中层干部岗位进行公开竞聘。这意味着柳钢所有中层干部将就地起立,重新竞聘上岗。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以才招才、以才育才产生良好效应。2017年,柳钢实现利润46.8亿元;2018年上半年,柳钢实现利润41.85亿元,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最好纪录。
“干部要能上能下,员工要能进能出,待遇要能增能减。”潘世庆说,柳钢将不断开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所有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拼搏赶超的精神状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柳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