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湘西: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脱贫答卷

2021-06-18 16:43
来源:半月谈网

概 要

湘西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通过近八年的脱贫攻坚战,湘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均GDP年均增幅超过9%,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湘西州的经验做法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等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精准扶贫思想从这里出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全境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湘西州粮食、经济作物产量低下,农村居民收入微薄,导致湘西州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2013 年11 月3 日,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标注下鲜明的思想烙印——“精准扶贫”。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7年来,湘西州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取得了脱贫攻坚决胜战的绝对胜利,并多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二、七年巨变,精彩答卷:湘西州精准扶贫的成效

截至2019年年底,湘西州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5.77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

湘西州先后组织68场次企业用工招聘会,实现了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打造扶贫车间,共带动就业5万多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湘西州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创办“巾帼创业扶贫车间”110个,共吸纳就业2.5万多人。截至2019年底,湘西州带动1.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职业培训方面,2016-2019年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76万人,带动2036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实施职业培训19.02万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湘西州共保障农村低保156484人,农村低保标准增幅98%,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增幅 94%。2014年以来,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大幅提升。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 2016年的每人每月50元提升至2019年的每人每月60元,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3.6万余人次,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39万余人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近2亿元。湘西州还率先在湖南省启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工作,认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

慈爱园儿童们饭后在干净整洁的自习室自学

截至2019年底,湘西州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的三大目标。同时,秉持让农村“既美丽又留住乡愁”的原则,持续推进300个特色村寨保护整治开发,培育打造了大批乡村游景点。

通往腊尔山镇政府的通村公路(硬化前后)

三、勠力同心,精准为上:湘西州精准扶贫的做法

牢记嘱托,确立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责任的指示要求,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始终强化党委领导,全方位压实四级责任,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湘西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党建引领,构建精准扶贫合力体系。湘西州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试点,探索推行以“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该模式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针对农村陈风陋习难根除等突出问题,组织村民以互助小组形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监督和村规民约制定执行,积极开展乡风互助、民俗文化体育等活动。此外,还广泛开展党员之星评选、农户思想道德星级化评定等评选活动,提升了群众的团结意识,使人们真正成为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人翁”。

精准施策,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局。湘西州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湘西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特质基础上助推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与非遗产品、手工艺品、观光农业、特色农副产品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湘西制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推进了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发展。此外,湘西州还加强跨市跨县跨区域乡村旅游合作,推动域内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湖南省国家旅游扶贫创新区,提升乡村旅游带贫的协同效应,使区域内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同时,湘西州针对贫困户特点,采取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的方式。一是推行直接帮扶。二是推行委托帮扶。三是推行合作帮扶。四是推行股份帮扶。针对退伍军人、下岗失业职工中特困群体,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特殊农村贫困家庭幼儿,建立家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孤儿关爱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因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返贫致贫人员,采取“因事施策”的办法救助脱贫。最后,湘西州把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进工作突破口,施行易地扶贫搬迁。坚持“四区”选址,坚持标准化配套,全面建立后续帮扶机制,坚持暖心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东西协作,畅通跨区精准帮扶渠道。 湘西州与济南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区县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在人才交流方面,两地组织部门积极协调,全面推进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和专业人才交流工作;在产业合作方面,举办定点招商会、项目洽谈会,引导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开展扶贫协作,不断创新带贫新模式,通过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在消费扶贫方面,两地创新产销对接模式与文旅合作扶贫模式,围绕湘西特色产业建成了湘西猕猴桃、保靖黄金茶、泸溪椪柑等特色产品直供基地,大力宣传推介湘西旅游,大力推行和实施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健康发展;在就业服务方面,双方共同积极推进转移就业,建立转移就业人员的各类保障,创新培训模式,打造扶贫协作品牌。

四、巩固拓展与衔接,贡献经验:湘西州精准脱贫的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的正确方向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制定政策和落实责任。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应效仿湘西州坚持党建引领,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牢记总书记“五级书记抓扶贫”指示精神,将脱贫攻坚责任不断落实。

二是开创适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注重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及时整顿没有起到作用的党组织,选取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两委,发展像“互助五兴”一样的适合本地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

三是注重将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全面统筹攻坚力量。“党建引领、互助五兴”的基层治理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方面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又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由此形成了党组织核心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二)坚持精准扶贫的总体原则

一是坚持精准识别,应坚持公平公正与群众满意相结合,对识别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和监督,加强对数据的分析,确保公平公正。二是坚持精准施策。在产业扶贫方面,所选择的产业必须和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就业扶贫方面,应根据劳动力自身特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应实现精准识别并进行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三是坚持精准建设。将留住乡愁与彰显美丽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

(三)坚持多方合力的精准帮扶模式

一是健全体系,形成各界参与扶贫的大格局。湘西州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强化党委领导,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湘西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在下一步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依然很重要。

二是精准对接,深入推动东西部协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湘西和济南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方面的精准对接为下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强化合作深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三是深化合作,强化定点扶贫机制。要继续推进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作用,发挥社会的辅助作用。在农村基层组织、合作社、产业链、产业园区等全面建立党组织,进行定点式帮扶,使扶贫作用精准落实到位。

(四)坚持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理念

为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应学习湘西州调动群众的内生动力的做法。一是推动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通过脱贫典型案例的宣传和主题教育,激发贫困户创造财富的斗志;二是推进乡风建设形成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推广“星级评比”等做法,通过对正面做法的激励,在整个乡村地区弘扬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同时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智志双扶”;三是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基层群众“主人翁意识”。

(五)坚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建设规划。湘西州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十项工程,其他地区应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合理制定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规划。二是细化规划内容,拓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途径。不断细化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的规划内容,使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学习湘西州扶贫事业统领经济建设全局的思路,使各个规划内容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脱贫攻坚事业;三是精准监测,及时救助关爱农村特殊群体。湘西州针对留守儿童与残疾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台账和电子档案,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屋”以及通过医疗大数据监测预警因病致贫群体的做法为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