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学前学好普通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之举

2021-06-18 16:12
来源:半月谈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尽管解放后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很低”。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学前教育薄弱、语言不通和社会文明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贫困代际传递,阻碍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就是通过语言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创新探索,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之举。

四川凉山地区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彝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当地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凉山地区的教育贫困问题突出,教育贫困成为代际贫困传递的主要途径。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突破口则在语言。因此,开展教育扶贫和语言扶贫工作既是必要之举又是可行之策。

彝族孩子被“放养”的童年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背景与顶层设计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背景

语言扶贫是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脱贫地区的教育和语言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语言致贫问题,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来探索经验。

选择在四川省凉山地区试点是考虑到当地是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地且语言致贫问题突出,语言不通阻碍了当地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且限制了彝族人口的经济收入来源。在此背景下,在凉山地区先行开展“学前学普”既能解决当地教育面临的的现实难题,也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学前学普”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同时,推动教育扶贫、开展语言扶贫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步。

“学前学普”在凉山地区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推进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工作、督查工作、评估工作和考核工作于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学前学普”成功落实。

二、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实施基础、推进路径与实践过程

(一)“学前学普”的实施基础、行动试点与扩大升级

“一村一幼”计划是2015年四川省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为“学前学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解决了教育场所等基本问题。

此计划使凉山地区的学前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变,“学前学普”既是解决学前儿童语言关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有效抓手,有助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成果。

“学前学普”在第一阶段覆盖了州内11个深度贫困县幼教点和6个乡镇村级幼教点共2724个,惠及基本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11.28万人。同年6月,四川省乐山市的“两县一区”也纳入到“学前学普”范围。同年9月,“学前学普”在凉山地区开始全面实施。

大凉山“学前学普”:学龄前孩子学会了普通话

(三)“学前学普”的推进路径和实践过程

在推进“学前学普”工作中,各级政府共同探索出了一个种经验模式,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模式。

1、高位推动,分工协作

“学前学普”是一项需要集合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工程。在行动落实的过程中,运用了“国家支持、省级统筹、州负总责、县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的运行管理模式。

2、统筹要素,循序开展

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学前学普”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凉山州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工作。行动遵循“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实施步骤,教学模式先以“听懂、敢说、会说、会用”目标,再分阶段开展“听懂”、“敢说”和“会说”、“会用”的教学。正是借助逐步推进的策略,“学前学普”行动才取得了预期的诸多成效。

3、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学前学普”开展以来,凉山州特别注重强化宣传动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营造“学前学普”的良好氛围。比如,开通“学前学普”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印发各类宣传画册等。

4、社会参与,生成合力

社会参与也十分重要,两家专业教育机构为“学前学普”提供技术支持,对口帮扶单位、社会企业等力量为“学前学普”行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学前学普”的效率保障也离不开科技助力,例如技术支持部门研发建设的“学普”APP。

5、分层分类,精准实施

首先,分类制定目标方面。凉山州将总体办学效益较高的认定为“学前学普”支持型幼儿园,不高的认定为“学前学普”管理型幼儿园(幼教点),前者目标是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全部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水平后者是基本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水平。

其次,分类指导方面。技术保障单位会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对支持型幼儿园采取本园自主培训与实施为主、技术保障公司给予支持为辅的策略,对管理型幼教点(幼儿园)则采取技术保障单位培训、指导、管理为主的策略。

再次,数据精准锁定方面。借助“学前学普”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普APP”,实现了对3-7岁学龄前儿童(不含已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信息的精准摸排和锁定。

最后,精准评估方面。凉山州组织专家制定了相应的评测标准,对参加过“学前学普”行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发展情况开展以语言发展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这些评估结果会及时反馈给各县,以便各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行动方案。

四川凉山扎实推进“学前学普”工作

三、“学前学普”的多重成效

凉山地区教育薄弱的问题一直存在。“学前学普”的实施是以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一)“学前学普”的直接成效

“学前学普”的成效已从学龄前儿童自身拓展到了学龄前儿童家长、辅导员及幼教点等不同层次的多个主体。

1、“学前学普”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

首先,凉山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绝大部分入园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标准。与此同时,入园的学龄前儿童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表现、学习成绩、文明礼貌程度、卫生习惯等方面都明显更好。

2、“学前学普”对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影响

随着行动的逐步推进,一方面,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得到变革,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在家里会充当小老师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学习普通话,家庭内部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反哺”。

3、“学前学普”对辅导员的影响

“学前学普”开展以来,地方政府探索建立了多元培训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了辅导员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也增进了辅导员对“学前学普”之深远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前学普”对农村幼教点的影响

各级政府加大力度配备幼教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对部分幼教点(幼儿园)进行维修、新建和升级。在技术保障单位的支持下,幼教点在日常管理、教学组织上更加规范化,办园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学前学普”的间接影响

“学前学普”也对县级、州(市)级教育扶贫乃至整个脱贫攻坚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学前学普”对教育扶贫的影响

“学前学普”是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巩固当地教育扶贫的成果。为学龄前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创造了条件。

2、“学前学普”助力脱贫攻坚的表现

一方面,“学前学普”有效保障了控辍保学,从而为“义务教育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学前学普”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就业。

从社会文明新风养成的角度看,“学前学普”通过“小手牵大手”给彝区家庭传递了现代文明和健康生活理念,为彝区形成良好风气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学前学普”的溢出效应

1、“学前学普”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地方政府关注将彝区传统文化传承与“学前学普”进行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学龄前儿童自然传承彝族文化,并在彝族文化的浸染下更加自如地“学普用普”。

2、“学前学普”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一方面,以普通话语言学习为载体,儿童接受了来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逐步树立了与外界交往的意愿和自信,同时也培养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彝族群众也依托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自发开展文化输出。

三、问题与政策建议

目前来看,凉山的“学前学普”工作仍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教育资源投入仍显不足;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三是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尚未实现精准衔接。

针对现存问题,首先,参与“学前学普”的各方要统一共识,深刻认识到普及通用语言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学前学普”成效的长期性特性;

其次,要继续强化师资并提高教师待遇,探索高质量教学模式;

再次,要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推进“学前学普”提档升级建设;

从次,要积极创设和构建教学场景,营造“学前学普”的良好语言环境;

最后,应因势利导,充分运用鲜活生动事例,将讲好“学前学普”故事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大文章结合起来,也要将“学前学普”工作的提质增效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战略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振兴行动中来。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