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四川涉藏州县:谱写脱贫攻坚的华美乐章

2021-06-18 15:48
来源:半月谈网

四川涉藏州县作为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10月实现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6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藏族同胞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份耀眼的脱贫攻坚成绩单中,为继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涉藏州县以凝聚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为主力,坚持发展脱贫成果的拓展产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民生保障,健全四川藏区生态保护,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成果,为加快建设藏区民族团结和谐福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验的成功启示

党的建设是激发脱贫内力的前提。弘扬党建宏观治理办大事、微观治理办小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精神扶贫作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抓手,探索精神脱贫和精神赋能的具体路径,是健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之举。如稻城县八美村通过讲比形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老百姓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有效激发群众知党恩、跟党走的共识。

凝聚多方力量是扶贫的重要支撑。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扶贫格局。政府整合资金资源,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机制,集中资源精准扶持。市场致力于东西部区域协作,着眼于人才、思想、观念的互通互享,以形成有实力的市场主体。社会扶贫的重点是在民生工程上,重点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移民搬迁扶持一批项目工程,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住房安全等生产生活问题,以促进民生工程合力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支撑。

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发力点。将脱贫攻坚的发力点聚焦于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协同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以农业产业园景区化建设为重点,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旅之路,提升生态扶贫效应。这不仅在青藏高原广大牧区具有推广价值,在全国民族地区也能发挥样板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活力源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吸引人才回流乡村,是完善返贫监测制度的关键。对此,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资本活力,对基础好、实力强、有管理能力的村,引导走“自主发展”型集体经济道路;对有资源、有项目,但无管理能力的农村,引导走“企业代管”型集体经济道路;对缺资源、缺项目、无管理能力的农村,引导走“国资搭台”型集体经济道路。此“三条道路”模式突破了集体经济发展瓶颈,解决了长期以来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的问题,实现了集体资源、资产、资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最大化。

二、政策背景

四川涉藏州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地带,主要以极高山峰、高寒草原、高原丘陵和高山峡谷为主,受资源及地理区位等诸多限制,经济总体发展滞后,贫困面广程度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治藏、稳藏、兴藏的优先位置,围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国务院确定由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三省的4个藏族自治州、2个藏族自治县。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

习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做到11个坚持,、全面落实11个坚持。这“11个坚持”是我们在解决涉藏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论思维。因此,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次,在脱贫攻坚中,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三、发展历程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中央把四省涉藏州县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纳入“三区三州”范围重点支持,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充分用好“三区三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川甘青交界地区特殊支持政策等,以“绣花”功夫抓好涉藏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各方面脱贫攻坚工作。

这项工作开展以来,相关省市累计安排资金50多亿元,为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随着连续8年涉藏地区“六项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在教育领域,15年免费教育全面普及,涉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启动,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家庭困难学生执行“三包”政策,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97.6%;在医卫领域,涉藏地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面推进,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升到96.7%,包虫病病人检出率下降到0.02%,大骨节病连续8年无新发病例;在文化领域,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和贫困村文化室实现达标率100%;在安居方面,建成涉藏地区新居6.4万户,完成棚户区改造2.7万户,全面消除无电村,解决农村安全饮水87万人;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多年以来,四川省委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创了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发展成效

生态保护得到显著改善。四川涉藏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显等问题,是全国生态安全极度敏感区之一。经过不懈的持续攻坚,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7.31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选聘生态护林员2.8万名,累计发放生态护林员补助6.02亿元,阿坝州、甘孜州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6.44%和31.9%,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3年以来,四川大力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填平补齐工程、全面推进医疗政策到户到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代缴、县域内就医自费比例控制在5%以内。

此外,在交通、水、电、通信方面,四川连续开展几轮“交通大会战”,位于高寒山区的村寨,通过架桥筑路实现了与外界的畅通连接,涉藏州县实现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同时,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21.7万贫困人口饮水提升问题全部解决,农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均达99%以上,新增1456个贫困村通光纤、762个贫困村通4G网络,实现村村通光纤和4G网络覆盖。

社会治安、人民精神风貌焕发新的活力。受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涉藏地区思想观念落后,守旧俗习尚存。政府通过“五星评定”机制等措施极大激发了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涉藏州县群众逐渐摒弃过去陈规陋习和落后观念,破旧立新,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涉藏地区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奋斗精神得到提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和“多干多得、早干先得”的观念进一步树立,社会风貌呈现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五、前景展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脱贫只是我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就是要在全面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一是,继续凝聚基层党建扶贫策略。将党建扶贫与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引领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体现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和项目中,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汇聚起万众一心抓脱贫的强大动能。

二是,完善脱贫成果产业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推动绿色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红原青藏高原牦牛经济园区建设,加大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名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清理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合理统筹县域内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辐射能力,整合城乡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健康乡村,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把相对贫困群众纳入其中,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敬老院、五保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康养中心等功能养老设施建设,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做好散居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供养服务。

四是,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人才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的基础毫不动摇,充分调动发挥各类人员在乡村振兴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探索东西协作教育振兴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发展。积极培育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有志向投身乡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学培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