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甘肃临夏: 讲担当,兑承诺,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2021-06-18 15:46
来源:半月谈网

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历史性时刻,中共临夏州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临夏的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全州8县市全部摘帽,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临夏各族人民历史性摘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昂首阔步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8年来,临夏坚持在发展中脱贫、在发展中致富,形成了“十个空前”的效应!临夏的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贫困落后不是固有属性,贫困地区也能干成大事,也能像“临夏篇章”一样精彩。

一、经验的成功启示

思想先进:锻造“脱贫攻坚精神”。临夏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两个确保”脱贫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动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及工作。同时把最能打仗的干部放到最急需的地方,临夏州干部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稳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逐渐锻造出了“脱贫攻坚精神”。

制度创新:创立“脱贫攻坚制度”。州委全委会、州委常委会会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等等,州上逢会安排部署推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形成了日排查、周调度、月总结、季分析的工作推进机制。州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创立了“脱贫攻坚干部管理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扛起政治责任,坚决彻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推动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挂牌督战等制度。

机制创新:衍生“精准治理机制”“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贯彻脱贫攻坚伟大构想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坚持“精准化”管理原则,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通过采取“严把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关口”“扎实开展两类人群摸排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比对机制”“认真办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事项”及“加强脱贫攻坚基础资料规范管理”措施,有效帮助建档立卡户制定脱贫措施,实现了真正脱贫。严守精准扶贫的初心亦是脱贫攻坚工作善作善成的核心,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下,临夏州逐渐衍生出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

技术创新:以“东西协作扶贫”为示范。临夏州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遇,有针对性地立项推动羊肚菌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新型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啤特果乡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掣肘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着力解决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可以说,应用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临夏州生产力,更推进了临夏州的现代化进程。

▲和政县吉美包袋生产基地扶贫工厂

二、政策背景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央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2013年底,全州建档立卡人口12.8万户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建档立卡贫困村649个。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临夏州列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进行重点扶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将临夏州确定为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将全州七县一市全部纳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视察调研,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做出“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到临夏州,进村入户,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蹲点调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汪洋同志先后六次到甘肃、五次到临夏、三上积石山,持续跟踪了解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临夏州一直是国家脱贫攻坚关注的重中之重。

受全州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等凸出问题影响,临夏州在具体实施脱贫攻坚政策的过程中,接续遭到思想观念、人力资本建设、产业基础、技术创新以及资源禀赋等多个层面的现实挑战。为确实摆脱绝对贫困,全州上下同心发力,集结数万名干部,全面落实领导包村和干部包户制度,当好“第一村长”、开展“三个遍访”,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如今的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新农村

三、发展历程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在这场歼灭贫困的攻坚战中,党中央、国务院还为临夏量身定制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分行业、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立下“军令状”,签下责任书。面对大考,临夏州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时代重任。在这8年里,州委带领各级党政组织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把解决困难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难题摆在突出位置,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临夏州率先在全省开展“大排查、大核查”和“3+1+1”冲刺清零行动,逐村逐户逐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完成脱贫任务奠定了基础。在产业方面,大力推进“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力求达成“增后劲”“提效益”;在就业扶贫方面,则综合采取“培训+输转+就近就业+公益岗位”的模式,通过大抓产业就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超常作为,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战。2010年,厦门市与临夏州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高位谋划、强力推动、深度融合、真情帮扶下,厦门6个区和火炬高新区全部与我州各县市结对、38个镇街全部与我州52个贫困乡镇结对,431个村、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我州544个贫困村,帮扶协作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在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之后,以项目为龙头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喜人局面。2020年上半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5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结果十分喜人。

四、发展成效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全攻坚清零行动。截止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4年的72.34%提高到2019年的97.23%,主要得益于“学长制”和“保学制”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完善,90%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县域得到治疗,群众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不复存在,人挑畜驮、雨水集流,吃苦咸水已成为历史。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的步伐,全州实现“两通”目标,村组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上万处农村饮水工程也已修建完成。农村危房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累计改造危房22.58万户,拆旧排危6.3万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打出打好群众稳定增收的“组合拳”。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培育壮大高原夏菜、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粮改饲等特色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167元增加到2019年的7512元,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发放创业贷款、输出特色民族餐饮业、组织富余劳动力到东部就业等方式,进一步夯实贫困人口稳岗就业基础。针对女性就业问题,东部帮扶企业将大量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创造性地在扶贫车间举办职工“周末学堂”,使得妇女就业近3000人,让女性撑起乡村脱贫攻坚的“半边天”。

▲临夏县北塬片高原夏菜种植基地

改善干群关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基层干部中开展“数家珍、说变化、话未来”活动,在群众中开展“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活动,探索“脱贫户和贫困户见面会”、“三说三抓”、“以德扶贫”等有效做法,逐步构建起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五、前景展望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提升脱贫质量,增强脱贫可持续性,应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收入力度总体稳定;应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足扶贫后续帮扶工作;应强化健康和教育扶贫政策,加强村级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应加大社会救助和保障力度,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贫困群众生活;应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宗教治理等。

二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政策。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在乡村;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就业,如总结利用“扶贫车间”等已有就业扶贫经验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缓解相对贫困;坚持发展路子“市场化”,加强最终消费产品研究开发,以市场最终消费需求倒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继续推动农业产业从增产转向提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应提高农业经营体系的生产效益,利用联合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自己组建股份制公司等形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