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迪庆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州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10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并达到了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标准。
一、背景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境内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26个民族,全州行政区域总面积23185.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0万。迪庆州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3个县(市)均属深度贫困县。迪庆州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迪庆州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地势高差大,景观多样,土地资源破碎。高原气候垂直分化明显,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图为 迪庆州贫困村分布图
二、脱贫攻坚的成效
“两不愁”已不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0年,迪庆州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通过产业、就业、兜底保障,贫困人口收入显著增加。全州铁路、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全州196个行政村(社区)、2285个自然村动力电100%和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州乡(镇)政府所在地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村规民约全覆盖。
“三保障”全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强化。实现了“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十四年免费教育、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等普惠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下坚实基础。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2016年以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038户,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完成搬迁3601户13879人,住房完全达到了安全稳固标准。
图为维西村人民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巩固脱贫成果。第一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长足发展。文旅服务业等产业比重逐步扩大,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当地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迪庆州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高原冰葡萄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布局。
图为蔬菜种植基地
图为维西中药材合作种植基地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多措并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通过落实政策性保障补助资金,实施经济林果种植、核桃提质增效等林业产业项目,推动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了生态普惠性政策全覆盖。迪庆州针对贫困人口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方案,真正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就业。
脱贫攻坚促进社会风气改善、民族和谐发展。通过“美丽村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村庄社会风气的转变。迪庆州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特征的旅游开发框架已初步形成,并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族群众从脱贫攻坚中亲眼所见家乡的变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图为德钦县雨崩村
三、脱贫攻坚的领导和治理体系优化
坚持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践行。迪庆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证。迪庆是云南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特别关怀和相关支持。近十年来,覆盖到迪庆的相关扶持政策多达几十条。迪庆州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立足自身的自然禀赋、文化优势和民族特点,激活州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大扶贫格局。迪庆州形成了以沪滇合作、企业帮扶为主的局面;又形成了昆明、玉溪、曲靖三市对口迪庆及红塔烟草、城投公司、红云红河烟草、省财政厅、统战部等有实力的单位对口帮扶迪庆各县的格局等。各方帮扶为迪庆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强大助力。举全省之力,上下一心卯定脱贫攻坚,形成了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
最严格的考核体系。迪庆州为提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定期开展检查审计和专项巡察、严肃责任追究、强化部门协作。这些检查考核工作多线切入,相互协调补充,撑起了扶贫干部监督考核蛛网。迪庆州在脱贫攻坚中严格执行中央及省政府有关规定,从贫困户到贫困村、县都有一套细致严格的评估体系。用脱贫退出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展各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做好防洪、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人口通电等工程等。全面调查核实贫困户安全住房情况,对于贫困村组,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不符合搬迁条件且住房为危房或无房的贫困户,以“一户一方案”的原则,实施危房改造工程。
社会保障落实。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整合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措施。实施藏区十四年免费教育,落实各项教育惠民资助政策,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会兜底保障,稳步提高低保、五保救助标准,同时,全面推进政府扶残助残惠民实事工程。
发展能力支持。以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借助生态优势,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人民银行金融精准扶贫与定点扶贫双牵头职责,为迪庆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全面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五、脱贫攻坚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多样性产业发展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迪庆州因地制宜地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发挥出产业多样性的优势。在产业规模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以产业多样化布局弥补缺陷,为地方脱贫走出了新路,促进了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共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可操作的基层治理模式
迪庆州根据脱贫攻坚的实践,推行了村民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基层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成为内部扶贫资源的承载主体。村民自治组织还可以増强农户在扶贫实践中的话语权,提升农户在贫困户识别、退出和扶贫项目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
(三)脱贫攻坚注重农户主动参与
贫困农户的主动参与,是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基础。在迪庆州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通过民族语言宣讲团和驻村工作队的感恩宣讲教育激发农户脱贫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选树,让贫困农户看到和学习身边的榜样,树立脱贫的信心,从而有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
六、政策建议
(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产业优质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
政府打好“政策牌”,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发展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指导地方规范化管理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道路、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问题。加强农特产品品牌,地理标志建设。做好农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顶层设计,制定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战略。
(二)继续系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衔接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基层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整合和动员等方面的权力和能力,协助贫困群体开展扶贫实践,真正的成为贫困群体的合作者和协助者。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机制,将立项权下放到村委会,以更好地回应贫困者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作为扶贫治理中第三方监督与执行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民间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三)持续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接续乡村振兴。
政府要建立防返贫和可持续脱贫机制,加强监测,关注和改善刚刚脱贫的贫困人口的脆弱性,支持他们逐步稳定持续地发展,同时防止新的贫困人口出现。加强对脱贫攻坚中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各种设备的规范性和参与性管理。建立社区发展机制,发展支持指向转为针对所有农户的普惠性,更好地支持以村组为单位的、覆盖所有农户的社区发展。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在基层治理中,注重引导各族民众增进“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更好地实现民族大团结大进步。注重把党的民族政策同本地区实际密切结合,实施中根据不同推进阶段出现的问题与任务,及时进行政策的更新调整,努力做到政策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使民族政策通过精准扶贫真正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五)促进生态保护与减贫事业协同发展,有序衔接乡村振兴
强化区域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切实把两山理论从地方政府到社区层面落实为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具体措施,以确保后续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广泛推行社区共管制度的实施。要明确社区居民既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更是自然资源保护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推广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等各形式的参与式管理。完善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和能力培训。生态护林员作为生态保护的排头兵,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生物监测的技能、林下资源可持续采集的技术等方面要能做当地居民的宣传员和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