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3月4日拍摄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家养驴的情景。新华社发(吴鲁 摄);下图为2019年3月11日,在渭源县元古堆村,甘肃圣源中药材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员工在晾晒中药材。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目 录
概 要
一、定西市在“扶贫”历史上的特殊意义
二、定西市扶贫开发成效
三、定西市扶贫开发的特色和亮点
(一)定西市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思路
(二)引洮入定,终结缺水历史
(三)苦抓苦干巧干,树产业为脱贫之根基
(四)做实易地搬迁后扶产业,搬得出就能留得住
(五)福定东西协作,全方位多角度合力帮扶
四、定西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强大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障
(二)产业发展是解决区域性贫困的根本之策
(三)构架合力体系,探索东西协作新模式
概 要
定西市是我国最早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项目的地区之一,开辟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在中国扶贫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提出的“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要求,以及“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苦抓苦干巧干”,定西市的面貌又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产业兴旺,生态向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定西彻底摘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广大人民群众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定西市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构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底线,以产业扶贫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贫困人口普遍增收为主攻方向,以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为充分保障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定西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特色亮点是,根据本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贫困特征和贫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新典型脱贫举措解决区域性贫困,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一是坚持不懈解决区域性缺水之困;二是做大做强适宜本地自然条件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三是用“绣花功夫”落实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切实贴近农户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利用好发挥好东西协作的强大助力。
一、定西市在“扶贫”历史上的特殊意义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所辖7县区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灾害、生态、贫困问题交织叠加,“陇中苦瘠甲天下”。
定西市由于贫困历史特别久,贫困程度特别深,是我国最早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项目的“三西”地区(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之一,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在中国扶贫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
在中央历界领导人的关心和不间断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定西干部群众从上到下坚持发扬“三苦”精神,抓住短板,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着力解决根本困难。在开发式扶贫期间,定西市整体上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2013年以来,定西市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讲话精神激励下,在中央脱贫攻坚战略方针的引领下,又接续开启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新征程。定西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提出的“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要求,以及“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定西市的面貌又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产业兴旺,生态向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定西彻底摘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广大人民群众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二、定西市扶贫开发成效
定西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首开中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先河的地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2013年,定西市“三西”农业建设及扶贫开发工作已步入夯实基础、提升产业、蓄势转型、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作为全国、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仍然存在众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全市仍有1101个贫困村84.24万贫困人口,贫困面31.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54和5.14个百分点。二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干旱、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高发,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全市农村年均有20万左右的人口处于脱贫不稳定状态,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压力大。三是,基础设施欠账依然较大,农村部分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供水工程管网覆盖难度较大;大多数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少,抗旱防洪成本高,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边远山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滞后,贫困群众就医和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还有近8.3万户农村危房急需改造。四是,全市中医药、马铃薯、草牧及果蔬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精深加工不足、辐射能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
从2013年后,定西市扶贫从开发式扶贫阶段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以7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和头号政治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做实“一户一策”,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举全市之力大打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2015-2020年,定西市累计脱贫攻坚资金投入267.15亿元,到2020年全市20万户84.23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7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致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都取得历史性成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解决了定西地区千年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期内,定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显著,从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8226元,年均增长12.3%,高于10%的十三五规划指标要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引洮工程为主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从2014年的73%增加到2019年的93%,彻底解决了定西老百姓千百年来的饮水困难问题;2020年行政村通公路、通公共汽车、通宽带、上小学便利、上幼儿园便利、完成垃圾清理均实现100%;进村主干道路硬化从2014年的47.5%增加到2020年的83.9%;2020年已建成等级公路12421公里,为2014年的1.9倍;已建成自然村组道路7943公里,为2014年的5倍;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4年的86.0%提高2019年的9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14年的85.1%提高到2019年的96.1%;脱贫攻坚期内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2055户199796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1.0%),完成危房改造31281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5.6%),两项合计占建档立卡户的36.6%;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2.6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达18.39户次;兜底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从2014年的2193元增加到2020年的4428元,翻了一番。
三、定西市扶贫开发的特色和亮点
(一)定西市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以全市7个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和头号政治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做实“一户一策”,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举全市之力大打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
针对区域性深度贫困根源和脱贫基础的薄弱所在,定西市构建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底线,以产业扶贫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贫困人口普遍增收为主攻方向,以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为充分保障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针对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在脱贫攻坚力量投入上,定西市构建了以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实干精神和创新动能为核心,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基础,以上级政府支持和东西协作、社会帮扶等多元帮扶形式为重要支撑的协调联动机制。以新时代的“三苦精神”攻克脱贫路上一道道难关。
在具体施策上,定西市始终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针对本地的贫困根源,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以“苦干”+“会干”,走出了一条定西特色脱贫之路。
典型特色做法:脱贫攻坚以来,定西市扎实落实中央和甘肃省各项政策,提高政治站位,全面靠实攻坚责任,自下而上层层制定“五个一批”分年度、分措施脱贫计划,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政策措施。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综合保障机制,多措并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农村危房改造方法,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加强道路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全面落实各类助学政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资助和合规医疗费用基本医保报销政策,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合格村医全部到岗。稳步提高社会兜底保障水平。
除了常规措施外,定西市根据本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贫困特征和贫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了一些典型脱贫举措解决区域性贫困。一是坚持不懈解决区域性缺水之困,二是做大做强适宜本地自然条件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三是用“绣花功夫”落实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切实贴近农户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利用好发挥好东西协作的强大助力。
(二)引洮入定,终结缺水历史
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极度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最为严重的干旱地区之一,加之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水资源利用能力弱。长期以来受水资源的瓶颈制约,定西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城市发展、小城镇产业体系发展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严重制约。尤其是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水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在定西,“滴水贵如油”。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古稀老人李炳章随口拈来这段快板:“一碗水,用三遍。又洗菜,又洗脸。当年的大旱你没见,牛在哭,羊在叫,麻雀没水飞不高。”
为解决水困,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定西市就大量兴修集雨水窖,实施人饮解困、氟病改水、饮水安全工程等,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有所改善。但水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吃水难、饮水不安全的问题。而引洮工程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定西靠天饮水、靠天吃饭的状况,成为定西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建成通水后,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定西人民群众的家中。为了充分发挥引洮工程的综合效益,定西市多措并举,使工程供水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工程供水量逐年增加。定西市城乡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引洮工程在定西市历史上可以说是解决饮水困境的一座里程碑,它为受益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产业发展、收入增加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为定西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苦抓苦干巧干,树产业为脱贫之根基
定西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源头活水,围绕稳定增收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体系,多措并举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定西是甘肃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中药材、马铃薯、畜草和高原夏菜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中药材和马铃薯具备非常明显的区域优势。定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20%;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左右,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种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定西市坚持因地制宜,依托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取得实效的好措施:
1.推行“四跟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带动格局,形成“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构建起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
2.推广“551”产业扶贫模式,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扶贫工作的系统性。第一个“5”,就是构建“特色产业—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条。第二个“5”,就是构建“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为一体的全产业保障体系。“1”,就是致力打造定西陇原品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定西马铃薯和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探索推行的“政府+银行+企业+协会+贫困户+保险”的“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还有广受好评的“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
3.构建“7+X”产业全覆盖体系。找准产业扶贫基本定位,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以牛、羊、菜、果、药、薯、种业7大特色产业为主,以小买卖、小作坊、小技能、食用菌、小杂粮、花卉、金银花等产业为补充,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脱贫主业。全市有75%以上的农户依靠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61.9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种养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岷县中蜂、通渭县金银花是近年来培育的新型产业。
4.培育发展8个小微扶贫新业态。针对传统产业扶贫模式见效周期长、技术标准高、管理难度大、环节要求多、产业链条长的实际,积极培育发展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五小”工程、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和新疆地区转移就业安置等成本低、风险小、投资少、调头快、效果好的8个小微扶贫新业态,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补充,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典型案例有漳县旅游扶贫、岷县电商扶贫、通渭县光伏扶贫。
5.以党建引领,推行以“党建+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模式,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坚持一手抓党组织作用发挥、一手抓特色产业培育,全面推行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双进双促”模式,着力解决“组织怎么建”“队伍怎么育”“产业怎么兴”“农民怎么富”的问题,走出一条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新路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强劲动力。例如,渭源县乡村党建引领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在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完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方面作用突出。
6.培育壮大带动主体,着力增强助农增收能力。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让贫困户精准参与到良种繁育、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产业发展全过程,使产业扶贫的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全市累计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39家,与1009家合作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吸纳13291人就业(其中吸纳贫困户2892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10.3万农户、23.8万人机制,其中带动贫困户4.03万户、10.37万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901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325个、市级以上示范社533个、联合社156个;家庭农场595个,带动37.3万农户发展产业;在全市1101个贫困村组建农民合作社6172个,实现了每个贫困村2个以上产业合作社全覆盖,按照“大社带小社、强社带弱社、联社带分社”的思路,因社施策,加大贫困村合作社规范提升力度,不断提高合作社带贫能力,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74.6%。建成扶贫车间219个,吸纳就业5091人,其中贫困户2994人;发展“五小”产业33602个,带动贫困人口65747人。
7.着力健全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特产品外销。定西国家马铃薯批发市场和“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建成运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智能云仓建成使用,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全市建成各类营销市场261个,其中产地市场129个、农贸市场80个、外销市场52个,形成了以农产品专业市场为龙头、农贸市场为骨干、乡村收购网点为依托、线上销售为辐射的四级营销网络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361座,累计建成马铃薯贮藏窖10869座、中药材烘干设施188座,全市马铃薯贮藏窖贮藏能力达到355万吨、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在227个贫困村新建果蔬保鲜库228座,为35个贫困村购置移动式保鲜库40辆,全市累计建成果蔬保鲜库1037座,静态贮藏能力达27万吨。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建定西农产品产销联盟,组织全市120多家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联合抱团创市场。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暨第四届中欧马铃薯论坛,积极对接甘肃省农业扶贫产销协会,组织市内龙头企业和农特产品参加兰洽会、薯博会、海交会、甘肃农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三区三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活动,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高原夏菜销售基地,努力扩大定西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定西农特产品应销尽销。利用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引导福州市27家龙头企业到定西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2.7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0人,其中吸纳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41人;依托福州市建立的定西“农特馆”开展消费扶贫,采购、销售定西农特产品866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7681人。
(四)做实易地搬迁后扶产业,搬得出就能留得住
“十三五”以来,定西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和难中之难的根本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4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截至2018年底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定西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2.09亿元,搬迁群众6.08万户29.52万人。“十三五”时期,定西市共建成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459个,投入各类资金56亿元,搬迁群众2.09万户9.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群众1.79万户7.95万人。
采取的典型举措有:
(1)坚持“四个紧盯”。紧盯“搬哪些人”,按照“一申请、两公示、三审定”的基本程序,将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1.79万户7.9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紧盯“人往哪里搬”,采取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安置为辅的方式,坚持靠近城镇、园区、中心村和公路沿线的“四靠近”原则确定安置区域,共建成集中安置点459个。紧盯“住房怎么建”,严守人均建房面积不超25平米的“标线”和自筹不超过3000元的“红线”,算好建设成本、国家补贴、农户自筹资金“三本账”。对建设两层住房的农户,采取打两层基础、建一层住房的方式,既解决最基本住房问题,也为发展预留空间,同时配套建设生产用房,保障搬迁户搬下来可以继续搞小规模养殖增加收入。紧盯“基础如何配”,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路、气、暖、污水管网、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2)因地制宜培育后续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安置区不同资源禀赋,切实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扶持力度,培育壮大“薯、药、牛、羊、果、菜、种”七大特色产业,累计建成扶贫产业园9个,修建养殖暖棚2708座,新建户用光伏电站1200套、村级光伏电站7992千瓦,建设食用菌等种植大棚502座、200立方米蓄水池21座、100吨菌菜气调库21座、冷库5座等。同时,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积极开发公益岗位,统筹开发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乡村绿化员、全域无垃圾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2377个,安排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的2377名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定西市中药材、畜草、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在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60个,帮助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劳务输转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的原则,科学有序组织搬迁贫困人口返岗务工。“十三五”期间,1.72万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及以上就业。
(五)福定东西协作,全方位多角度合力帮扶
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定西市和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政治责任,创新推进“456”扶贫协作模式,聚焦深度贫困落实“六大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务实协作。通过两市协同努力,福州市从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劳务协作、社会帮扶等多方面,多角度帮扶定西市,福定东西协作工作当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示范推广,生态林建设和劳务协作模式入选联合国110个全球减贫案例。
在产业扶贫方面,福定东西协作坚持走项目支持、企业引进、消费扶贫三条路子,增强产业扶贫实效。立足双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借鉴长汀经验,复制闽宁模式,先后引进推广和试验示范生态林、巨菌草、“阳光房”、中蜂养殖等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实施的种养业、服务业、光伏发电等一大批产业合作项目已落地扎根、开花结果,两地长期协作的基础更加稳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永辉、聚春园、顺盈家纺等69家福州企业入驻定西,累计投入10.5亿元参与产业开发,带动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贸易畅通为目标,每年组团参加“海交会”等福建节会,邀请福州企业参加“药博会”、马铃薯大会等我市节会,共同举办两届“福定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周”活动。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建成运营以“一中心十二馆”等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向福州直销300多种名优农特产品,带动贫困人口4万多人,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带动了产业发展。尤其是2020年,对接福州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干部职工带头、场馆节会运作、市场主体主导等消费扶贫措施,已向福州销售农产品5.92亿元,消费扶贫开辟了东西协作的新路子。
四、定西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强大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障
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必须依靠各级领导干部来布局和落实,因此,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是脱贫攻坚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定西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始终遵循习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组织领导和党建工作摆在脱贫攻坚的首要位置,以组织领导建设统领脱贫攻坚工作,以党建落实脱贫政策措施。
定西市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路,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实现抓党建与抓脱贫“双促进、双提升”。一是坚持市、县两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制。2018年以来,定西市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安排部署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各县区坚持定期研究部署,誓师立令出战,组织实施“四季攻势”,积极开展“片区作战”,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推动任务落实。二是在全省率先组建副科级建制的乡镇扶贫工作站。在定西市1101个贫困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三是实施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和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及时查漏补缺,督促任务落实。坚持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督战、调研遍访、暗访督查和“月报告、季分析、半年小结、年度总结”制度,全面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四是筑牢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堡垒。采取“一选两聘”模式选聘村干部281名,公开选聘专职村党组织书记584名,推动1527个村实现“一肩挑”、占80.97%,健全落实村“两委”联审、村干部县级备案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先后6轮联审调整村“两委”成员665名。大力推行“党员+致富能力”“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帮带模式和党员能人组团、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结对帮扶等发展模式,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农民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引导广大党员在脱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产业发展是解决区域性贫困的根本之策
定西市在实施精准帮扶、精准帮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做支撑,主抓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就业市场的繁荣。在定西市安定区,由于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促发了劳务由城市向农村的逆向输转,“昔日进城打工,如今下乡挣钱”的场面每天在安定区劳务市场上演。只有产业兴旺发展、就业机会充分,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脱贫增收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才能顺利衔接乡村振兴。
(三)构架合力体系,探索东西协作新模式
外部援助是贫困地区加速脱贫的重要帮扶力量。贫困地区财力有限,仅依靠自身人力物力财力在几年内解决区域性贫困难度非常大。而以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为主体的外部帮扶力量不仅给贫困地区注入了帮扶资金、帮扶项目,还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先进思想、先进理念,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了到发达地区受教育机会,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稳定就业务工机会,为贫困地区注入了优质医疗资源,帮扶工作可以说深入到每一项脱贫政策落实中,大大加速了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在与定西市市县两级干部访谈过程中,他们对东西协作的“福定模式”非常认可,深感福州对定西的帮扶作用巨大,希望未来东西协作的结对还是由福州帮扶定西。可见外部帮扶力量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编写
案例发布:半月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