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2019年5月7日,延安向世界宣告脱贫了!延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告别绝对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交出了满意的脱贫答卷。
本报告共有五章,第一章从历史之问、区域之问、时代之问三个维度介绍了延安老区脱贫三问。第二章介绍了延安接续扶贫的五个历程,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脱贫特色。第三章介绍了延安创造的脱贫奇迹,生态环境方面实现了由黄到绿的标志性转变,贫困人口实现了由穷到富的根本性转变,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趋势性转变,取得了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大成效。第四章介绍了延安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分别是扶贫干部久久为功长抓扶贫、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确保实效、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带贫益贫、精神引领转变思维激发动力。第五章介绍了延安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经验,分别是问题引领、人民至上、接续奋斗、合力攻坚,提出延安要继续抓好政策、产业、人才、精神“四个衔接”,跨步迈向小康社会。
延安脱贫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为世界各国减贫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光辉一页。
目录
第一章 延安老区脱贫三问
一、历史之问
二、区域之问
三、时代之问
第二章 延安接续扶贫历程
一、1978-1985: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二、1986-1993:农村产业初步发展
三、1994-2000:退耕还林率先开启
四、2001-2010:脱贫能力有了提升
五、2011-至今:全面走上绿色脱贫之路
第三章 延安脱贫创造奇迹
一、延安脱贫实现三大变化
(一)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标志性转变
(二)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趋势性转变
(三)贫困人口实现了由穷到富的根本性转变
二、延安脱贫取得三大成效
(一)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第四章 延安脱贫的主要举措
一、扶贫干部久久为功长抓扶贫
二、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确保实效
三、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带贫益贫
四、精神引领转变思维激发动力
第五章 延安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展望
一、延安脱贫攻坚的经验
(一)问题引领
(二)人民至上
(三)接续奋斗
(四)合力攻坚
二、延安推进乡村振兴的展望
(一)用政策为乡村振兴开路
(二)用产业为乡村振兴架桥
(三)用人才助乡村振兴腾飞
(四)用精神为乡村振兴护航
延安这片革命圣地,曾经黄沙漫天、荒凉贫瘠,多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2019年5月7日,延安向全世界宣告脱贫——全市3个国定贫困县摘帽,693个贫困村出列。目前,延安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13.2%降到0,20.52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①]2019年,非洲社科理事会前副主席福埃教授点赞延安脱贫攻坚,并欣然为延安安塞区南沟村题词“假如人间有天堂,天堂就在南沟!”
第一章 延安老区脱贫三问
历史上的延安,战争频发,贫穷落后。从20世纪30年代到今天,延安在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从未停歇过减贫的步伐。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成为新时代延安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推动力。
一、历史之问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37年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延安志丹县)迁至延安,为延安人民带来新的生机。红军到来之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大搞生产运动,让群众的粮袋子鼓起来;探索窑洞合作社,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倡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给延安带来了新希望,水利事业和“两法”种植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一座座厂房,生产出了一件件产品……沉睡了千年的黄土地苏醒了。但由于延安自然条件恶劣和工业起步较晚,人民的生活依旧没有发生实质性地改变。
周总理之问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来访的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总理范文同一起访问延安。这是周恩来总理自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26年后,第一次回延安。中午吃饭的时候,周恩来情意深长地对延安的领导同志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说完这话,他又向延安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②]
二、区域之问
截至2014年,延安市的贫困发生率为13.2%。与陕西省其他地市相比较,延安市的贫困发生率仍较高。
过去的延安经济是典型的“二一三”型产业结构,由于整体经济发展规模小、技术人才短缺、生产手段落后等因素导致大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延安未能形成优势产业良性循环,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已成为制约延安经济发展的瓶颈。洛川县扶贫开发局的张云鹏说,“延长苹果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
延安由于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动力、缺技术等原因,自我脱贫的难度较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是延安地区整体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艰巨的重要因素之一。
延安人民之问
改革开放为延安带来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带来了绿色生态、农业新发展。由于过去一味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使得延安生态环境愈发恶劣。多少年来,延安试图通过植树造林、打坝筑堤,改变穷山恶水的环境制约。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而收效甚微,农业生产陷入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延安人民仍旧在温饱线上挣扎。曾经参加过兰州战役的老红军刘永胜说,“退伍之后我就回家务农了,有好几次都种地不见粮,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啊?”
三、时代之问
新时代以来,延安能源工业对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型产业,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推进带来的却是环境不断恶化,开创新型绿色可持续工业迫在眉睫。而且苹果产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带贫益贫能力不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使得延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城镇化率有待提升。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延安考察后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两轮退耕还林面积占全国的2.1%,是退耕还林第一市。但是辉煌已是历史,形势依然严峻,未来还需努力。在延安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仍旧是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书记之问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听取了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的报告之后,他充分分析了革命老区的两个明显优势,同时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明显制约。他指出“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③]
第二章 延安接续扶贫历程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吆,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咱们招一招手。”一首苍凉恢弘的信天游反映了陕北高原的无垠广漠、千沟万壑,更唱出了老区人民对贫穷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如今在党的领导和延安精神的指引下,革命圣地日升月恒、面貌一新,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之路。
一、1978-1985: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延安地区的发展资金多起来了,农业生产搞起来了,粮食产量提上去了。从1979年到1985年,延安人均生产粮由1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④],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这一阶段延安地区发展主要依靠改革红利和救济帮扶,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导致延安整体贫困发生率仍较高。
周总理的嘱托实现了
1973年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曾特意嘱托延安地委书记许效民等同志,问延安的粮食五年能不能翻一番?总理生前始终牵挂着延安人民的温饱问题。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到1978年周总理的嘱托未能按期实现。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延安迅速实施农村土地改革,推广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田间套种和草田轮作“四法”种田,实现了稳产高产的目标。1979年到1985年,延安人均生产粮由1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周总理的嘱托在新的历史时期终于实现了,这份嘱托将始终成为延安人民同贫困做斗争的不竭动力。
二、1986-1993:农村产业初步发展
1986年,延安地区依照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思路,重新确立了扶贫工作的方向。成立了专业基地开发办公室、综合服务公司,集中力量推进烤烟、经济林、羊子、薯类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带动下,截至1993年底,延安贫困人口减少到46.17万,贫困发生率由49.8%下降到34.45%。[⑤]这时的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贫困人口数量仍居高不下,温饱问题仍然是扶贫攻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最穷的地方有了产业
黄河沿岸地区和白于山区(简称“两区”)是延安地区最落后、最薄弱的地方,“吃粮问题”突出、“温饱问题”难解决。为此,延安实施了“两区”扶贫战略,根据地形、地貌、土质、气候、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和群众的生产经验、生活习惯及已有的开发基础,形成了黄河沿岸“南椒、北枣、中梨果”、白于山区“东桑、西薯、中杂果”的产业格局。延安最穷的地方终于有了产业!
三、1994-2000:退耕还林率先开启
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指引下,1997年延安制定了“五七”扶贫攻坚计划。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启退耕还林,当年秋冬就退耕还林164.8万亩[⑥],这场“绿色革命”为之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奠定了基础。随后,延安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小额贷款、联县包村等综合性扶贫政策,广泛集中社会力量,使得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那时的延安仍有少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努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增加人均收入成为扶贫攻坚的新任务。
从“兄妹开荒”到“举家造林”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一家兄妹响应政府开荒生产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曾鼓舞着老区人民不断开垦山岭荒地支持革命。到了80年代,大面积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却成为延安人民心中的痛。“一下雨,山上的水冲得川道里的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安塞区雷塔村张莲莲说道。为了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并成为最早试点。从“兄妹开荒”到“举家造林”,延安用20年时间,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四、2001-2010:脱贫能力有了提升
为了进一步解决温饱和增收问题,从2001-2010年,延安市开展扶贫重点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初步提升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发展能力。十年间延安完成了1330个重点村建设,培训贫困户累计15万人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18%。[⑦]随着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以往采取的“大水漫灌”式的传统举措,已经难以精准解决剩余人口的贫困问题。
贫困户有了培训班
掌握一技之长,脱贫就有希望。2003年以来,通过定点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延安市举办专业培训班53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65万人,其中1.4万人在江苏、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中就业,1.25万人在本地酒店、家政等服务行业中就业,人均月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⑧]贫困群众纷纷表示,以前只能埋头种地、靠天吃饭,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现在也能靠手艺吃饭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五、2011-至今:全面走上绿色脱贫之路
2014年,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延安仍有20.52万贫困群众,贫困发生率高达13.2%,延长、延川、宜川3个贫困县尚未摘帽。[⑨]为了啃下这块最难最硬的“骨头”,延安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将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实施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产业,努力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认真回答“时代之问”,全面走上了绿色脱贫之路。
“荒沟地”巧变“富农山”
李树和是吴起县李台子村村民。说起家乡,他戏称这里是“陕北的藏区”,处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一年没有几滴雨。2015年,吴起县面向社会倡导建立家庭林场,李树和注册成立了“树和家庭林场”,承包了村里2万多亩荒山,带动村民一起种树致富。几年下来,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沟地”变成“富农山”,李树和也获得“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树和家庭林场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推进了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国家有被子,农民有票子”的生态扶贫新道路。
第三章 延安脱贫创造奇迹
2015年以来,延安坚持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开出的“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金玉良方,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今天,延安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交上了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一、延安脱贫实现三大变化
(一)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标志性转变
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展开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2013年,延安先于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3.5%增加到2020年的53.07%,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81.3%,造林总面积在陕甘宁地区排名第一。”[⑩]如今,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延安靓丽的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吴起实践
吴起县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5年间,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新路径,创新推出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特色生态扶贫新举措,逐步实现了山川大地绿起来、美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马湫沟村70多岁的赵丕贵说,“现在的吴起像个大花园。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更富裕了。”
(二)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趋势性转变
作为延安主导产业,苹果产业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315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400万亩;苹果产量由2012年的260.02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370.4万吨。[11]目前,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全国每9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苹果产业成为延安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土苹果”到“金苹果”的洛川致富经
曾经的洛川是陕北出名的穷县,“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是贫困户的生活写照。2014年以来,洛川县推行苹果产业升级换代、老园改造和高质量发展,依靠新科技、大数据、产业链等平台和优势,推动苹果种植实现了由旧到新、苹果销售实现了由内到外、苹果带贫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让过去无人问津的“土苹果”成为兴业富民的“金苹果”。阿寺村贫困户董苗苗说:“之前这里穷的回了娘家都不想回来,现在日子越过越好”。
(三)贫困人口实现了由穷到富的根本性转变
延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255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47.48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21.7%,[12]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梁家河村村民人均收入17062元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那时候,村部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到文安驿公社10多里路,就一条羊肠山道,来回一个来小时。”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说。现在梁家河村集体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建起了蔬菜大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村民收入。2019年梁家河村集体收入达32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1634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二、延安脱贫取得三大成效
(一)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一个0: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宜川、延川最后两个贫困县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3]2020年底,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末的13.2%降至0。[14]两率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成为与西安、宝鸡、咸阳一同在陕西省率先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地级市,成为中国革命老区较早实现整体脱贫的地级市。
国定贫困县宜川县精准脱贫交出满意答卷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宜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宜川实现整体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873户、7752名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14.03%下降至0.45%。“感谢党的政策好,现在老百姓日子实在好得很;我们穷山沟的人都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宜川县脱贫户说。
(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
一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255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47.48元。三提升:资助贫困学生比例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68万人次、发放资金1.07亿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0;医疗报销比例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贫困群众累计报销住院费用18.53万人次、报销费用9.88亿元,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易地安置入住率提升,5年来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5040户、49547人,实际入住率100%。[15]
花一万元就能住上大房子
“花一万元就能住这样的大房子,就像天上掉馅饼。”搬入新家的宜川县王湾村村民杨水合的爱人高兴地说。精准扶贫政策实行以来,按照延安市扶贫办、住建局的扶贫方案,杨水合一家四口,移民安置房每人享有2.5万元的补贴,这样每人再掏2500元,他们家就可以得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孩子们回来再也不用住到舅舅家去了”。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个安全:新建、改扩建各类饮水工程3963处,115.7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三个100%:全市1784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畅率100%;全市建制村客车通车率100%,“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改造几千公里的农村电网,农村4G网络覆盖率、电力入户率均达100%。[16]
穷山沟修出“富裕路”
宜川县马树坪村紧邻黄河,曾是延安最偏远的贫困村,交通设施极其落后,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村民出去买一袋盐都要翻越几座山,走上好几十公里的土路。2017年8月,穿越陕西省12个县、72个乡镇的沿黄公路修到了马树坪村,让原来买一袋盐都得翻几座山的村民,现在走路5分钟就到了宽阔的柏油公路上。村民付长虹说,“车越来越多了,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打算在我家门前开个农家乐,我大儿子会开车,我二儿子会厨师,带上两个儿子搞个农家乐,开起来以后,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
第四章 延安脱贫的主要举措
延安脱贫奇迹背后的诀窍是什么?脱贫攻坚以来,延安脱贫致富的特色做法可以总结概括为:扶贫干部久久为功长抓扶贫、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确保时效、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带贫益贫、精神引领转变思维激发动力。
一、扶贫干部久久为功长抓扶贫
延安自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以来,坚持夯实“四级书记抓扶贫”的政治责任,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到一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一任接着一任抓扶贫、促攻坚,确保脱贫攻坚成果赢得群众认可。
一是四级书记层层抓落实。延安建立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要求“四级书记”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动员一切政府资源,为各个职能部门和重点行业落实任务,夯实责任,限期完成。
二是扶贫干部接续促攻坚。6年来,延安因村选派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98个市级单位、2.69万名市县乡干部联户扶贫,组建了1499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三是咬定生态和产业脱贫不放松。延安各级党委、政府久久为功抓生态、抓产业,持续接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37年扎根基层长抓扶贫
宜川县县委书记左怀理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也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好干部。从1983年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扎根基层,久久为功抓扶贫、育产业,千方百计为民解忧。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化身“主播”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进行“战疫助农县长来了”直播,推介并销售延安苹果、壶口酥梨、“大红袍”花椒和宜川稠酒等农副产品。有近百万人进入直播,苹果订单量达2万件,约18万斤,销售额达110余万元。正是以实干和担当,他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过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要有所作为,不能辜负群众。”“只有到基层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更切合实际。”左怀理这样说。
二、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确保实效
延安市狠抓贫困人口精准识别,2014年通过建档立卡确定了在册7.62万户贫困人口,2017年通过对扶贫对象进一步核实,确定6.18万户贫困人口。[17]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乏劳动力、缺乏技术、因学致贫以及其他原因致贫。延安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进一步通过“八个一批”精准施策,针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
延安市开发“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汇集6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724.21万条数据。通过对行业部门的数据比对,对数据库中160326人进行动态监控,预防返贫,确保精准脱贫取得实效。[18]
精准扶贫之光照亮了一个苦难的家
延安市安塞区的李东东16岁就辍学打工,吃尽了各种苦头。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他打入了贫困的深渊,父亲得了肺结核,母亲因心脏病病倒,经营的蔬菜大棚也荒了。咬着牙娶了媳妇,却发现儿子患上脑瘫。2016年,妻子又被查出患上了癌症。“老天爷啊,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夜深人静的时候,李东东曾冲着天嘶号。
就在这时,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李东东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干部的帮扶精准到位:妻子做手术,报销90%的医疗费。大儿子被送到延安的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初中的小儿子每学期也有400元生活补贴。通过易地搬迁,他自费了1万元就住进了新房,全家人告别了蜗居几十年的窑洞。李东东也通过参加腰鼓培训班,有了稳定的收入。精准,再精准,使得这个苦难的家摆脱了贫困。
三、生态和产业有机融合带贫益贫
“坚决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让延安的老百姓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边和田园风光里”。延安市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把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富民。
一是生态保护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延安市立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注重把生态效益转化为扶贫成效,依托地域特点,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核桃、红枣、花椒等具有延安特色的林果产业协同发展布局。
二是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产业在延安的发展全面开花,贫困群众依靠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中就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在拓宽收入渠道的同时,也使得延安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特点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延安市通过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延安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两场战役,为世界的绿色减贫提供了典型样本。
南沟村农旅融合,走出乡村旅游新天地
吴起县南沟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也是全县退耕还林第一村,经过20多年的植树造林,南沟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南沟村以“休闲胜地、生态南沟”为主题,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以淤地坝450亩水域为中心,修建8.06平方公里的自然景区。该休闲度假村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教育培训、农业产业、美丽乡村、乡土文化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一业兴多业,旅游促四化的目标。
四、精神引领转变思维激发动力
延安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市区域性整体脱贫的辉煌成绩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引领。
一是基层党建发挥关键作用。延安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退耕还林保生态、种植苹果赚大钱、开发旅游新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扎根基层几十年任劳任怨葆初心,有的放弃优渥条件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二是延安精神激发党群斗志。延安精神是流淌在延安人民和党员干部血液中最独特的精神基因。延安市委市政府秉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精神为延安规划发展方向,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是脱贫攻坚精神转变观念。党员干部秉承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利用能源、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走出脱贫致富特色路,因人施策保精准、改善民生奔小康、智志双扶拔“穷根”。
群众的“主心骨”、致富路上“引路人”张延刚
在延安市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勤政爱民的党员干部、自强不息的脱贫之星。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扎根基层三十年初心不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积极带领群众移风易俗、激发斗志、脱贫致富。
他带头发展苹果产业,走出现代农业发展路,种出群众的“摇钱树”,推行“支部+集体经济”创新模式、提出“支部+养老”扶贫思路,把穷村乱村变成小康示范村。他说,“群众把担子交给了你,心里就要装着群众,踏实做些事情。”
第五章 延安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展望
延安告别了绝对贫困,从曾经“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变成了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延安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交上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26万老区人民精神焕发,继续为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一、延安脱贫攻坚的经验
延安打赢脱贫攻坚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问题引领、人民至上、接续奋斗、合力攻坚。
(一)问题引领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关切。延安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回应历史之问,基本解决延安温饱问题;回应区域之问,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回应时代之问,延安人民携手共奔小康。以问题为导向,延安交上了圆满的脱贫攻坚答卷。
(二)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延安领导干部把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把人民的需要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动力,人民的干劲作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人民首创作为脱贫攻坚的创新动力。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毅力,坚决带领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
(三)接续奋斗
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场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持久战。延安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接续领导,坚持抓住生态建设和苹果产业长效发力,扶贫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接续领导,让曾经的穷山沟沟变成了现在的新模样。
(四)合力攻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延安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通过中央和地方合力攻坚、东部和西部合力攻坚、干部和群众合力攻坚,谱写了先富帮后富、协同发展、携手奔小康的壮丽诗篇。
二、延安推进乡村振兴的展望
延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需要抓好政策、产业、人才、精神“四个衔接”,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能致富。
(一)用政策为乡村振兴开路
坚持“四个不摘”政策,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扶贫干部要继续将责任扛在肩上,在产业、资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给予政策帮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规划,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新的征程。
(二)用产业为乡村振兴架桥
从长远来看构筑乡村产业链条,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延安要继续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坚持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支撑点。
(三)用人才助乡村振兴腾飞
延安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留住人才计划,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培育和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既要积极吸引走出去的人才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梓,又要培育新型农民,通过“聚才育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四)用精神为乡村振兴护航
延安要充分弘扬延安精神和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把“要我致富”真正转变为“我要致富”,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看清各种问题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编写
案例发布:半月谈杂志社
[①]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②] 侯党生:《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019年6月4日,周恩来纪念网(http://zhouenlai.people.com.cn/n1/2019/0604/c409117-31119580-2.html)。
[③]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第02版。
[④]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⑤]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⑥]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⑦]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⑧]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⑨]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⑩]数据来源:延安市林业局。
[11]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12]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3]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4]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5]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6]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7]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
[18]数据来源:延安市扶贫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