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岭长城风光(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南部,蜿蜒在滦平与北京市密云区交界的燕山之上,因保存较好,气势雄伟,是摄影爱好者聚焦的“打卡地”。
金山岭长城,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
潮河在此穿越燕山,形成天然隘口,是平冈道最重要的关口。古代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主要通道有平冈道和卢龙道、无终道、傍海道。辽代以后傍海道成为最便捷的通道,今人将傍海道,即从山海关到锦州的狭长地带,称为辽西走廊。有学者认为,在那之前的漫长岁月,平冈道等经过的广大地区也可算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多个民族通过这片区域迁徙、碰撞、交往、融合,留下许多遗迹和记载。

金山岭长城风光(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在金山岭一带,战国时燕国筑墩设防,东晋十六国称蠮螉塞,北朝时北齐修建长城,唐代设北口守捉,五代起称虎北口,也称古北口,宋辽使臣经行驻留,明代朝廷重点防卫。清代一统长城内外,这里是首都北京通往承德御道上的重要节点。
“地尽中原山,天挂秦时月。”古道雄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历程。
如今,滦平县是中国普通话之乡。
燕山雪花大如席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752年李白作《北风行》,以燕山苦寒映衬思妇悲恸。那时燕山战事主要发生在今金山岭以北的承德一带。
承德处在西辽河以南、燕山以北,这里有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绵延不断的人类发展史,文字记载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商代多个部族在此生息,土方是其中之一,甲骨文的记载显示,商王朝曾多次征讨土方。《承德公路交通史》称:“(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好征土方的行军路线……进入华北北部后,基本上沿今京沈北线公路101国道到达土方居住区域。”即在今金山岭一带通过燕山隘口。

2023年5月17日,在河北省滦平县山戎博物馆,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新华社发(梁志青摄)
这是金山岭一带记载较早的征战,此后这里烽烟绵延。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活跃在燕山及以北地区,多次与燕、齐发生冲突。燕国在金山岭一带筑墩设防,是这一区域记载最早的防御设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伐山戎,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并从山戎带回了冬葱和戎菽,戎菽属豆类,冬葱即后来齐地有名的大葱,这事《管子》有记载。
近些年滦平县发现不少山戎古墓,葬式独特,出土大量特征鲜明的文物。滦平县博物馆中设有《探秘山戎》专题展,以大量出土文物揭开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
其中有件蛙面蹲坐石人像引起较多关注,它出土于金山岭西北50多公里的虎什哈镇营坊村,在山戎墓地中还发现了几件青铜蛙形挂牌,造型生动。
有学者认为,石像和挂牌都与蛙崇拜有关,蛙是山戎人的图腾。《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中说:“蛙面石人是中国图腾艺术考古中首次发现。《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半人半神的图腾崇拜偶像,但始终没有相同时期的实物发现,蛙面石人填补了这一考古空白,也为研究中国图腾民族的存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山戎墓地中还发现了一些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个显示来自蔡国(今河南上蔡),说明山戎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墓葬考古显示,战国后期山戎葬式和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山戎融入民族交汇之中,留下蛙面人的传说。
《史记》记载,燕国将军秦开曾在东胡做人质,熟悉东胡内情,归国后率军大败东胡,北拓疆土,之后燕国在今承德北部修建了长城。金山岭一带处在承德南部,这里最早的长城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至今犹有遗迹可寻。北齐长城不是砖石修的,而是用石块、石灰和三合土修建的。

金山岭长城云海(2024年4月15日摄)。新华社发(周帅摄)
北齐在金山岭一带建长城是防御契丹和厍莫奚(后简称奚)。契丹人和奚人当时散居在今承德及周边区域。唐代贞观年间,契丹人和奚人先后归附大唐,朝廷设置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朝阳)管理契丹人和奚人居住的地区。
武则天当政时,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饥荒而不恤,契丹首领李尽忠起兵造反,696年攻入营州,又沿平冈道南下,直逼今金山岭一带。武则天大怒,派军讨伐。契丹军击败唐军,攻下幽州(今北京)打到冀州(今河北中部),后因突厥人袭击其后方而败退。
712年,唐玄宗出兵征讨契丹和奚遭到失败,两年后又派薛讷(薛仁贵之子)率军6万越过金山岭一带进击,中了埋伏,薛讷仅带数十人逃回。734年,唐将张守珪击败契丹军。之后近20年,契丹和奚对唐时附时叛,已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派养子安禄山等多次出兵征讨。
751年,已任范阳等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6万进讨契丹,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被射中马鞍,只带20个亲兵跑回,鞋都丢了。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金山岭外,绵延烽烟不知磨蚀多少白骨,李白为这些无名将士留下痛楚的文字记录。
北朝至隋唐,金山岭一带战事连绵,史书和诗文多有记载,但遗迹和遗物不多。滦平的古墓葬和遗迹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和辽金以来的,但出土过唐代铜镜,直径多在10厘米左右,其中有个背面刻有:“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或是那些“提剑救边”者们的遗留吧。
小径萦回长傍溪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1089年,苏辙经过今金山岭一带,作诗多首,记录下山川样貌和经行感受,当时这里为契丹人所建辽朝管辖。
苏辙是作为贺辽主生辰使由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到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走平冈道经过燕山的。宋辽并立160多年,其中处于战争状态25年,其他时间和平相处,常年互派使者贺岁或祝贺帝后生辰。苏辙是其中之一,还有韩琦、富弼、包拯、欧阳修、苏颂、沈括、蔡京等。

河北省滦平县十八盘宋辽古驿道上的车辙印迹(2023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宋辽使臣大都是从金山岭一带穿过燕山的,经行的道路至今在滦平境内犹存遗迹。金山岭以北30公里的一道山梁上,古道在草木掩映中蜿蜒,青石上车辙印痕清晰可见。古道属宋辽古驿道,山梁现称十八盘,宋辽时称摘星岭、望云岭、辞乡岭、德胜岭、思乡岭等,宋使行记中多有提及。
1008年使辽的路振《乘轺录》云:“下虎北口山,即入奚界……五十里过大山,名摘星岭,高五里,人谓之辞乡岭。”当时奚人归附辽朝,居住在今承德一带,故称“入奚界”。山高难行,中原人回望来路,遂有思乡、辞乡之名。
古人车马劳顿,辽方常在岭上置酒款待宋使。1091年使辽的彭汝砺诗云:“班荆解马面遥岑,北劝南酬喜倍寻。天色与人相似好,人情似酒一般深。”北劝南酬、人情似酒,如今的十八盘上,古道早已废弃,但荒疏的戏台、古庙和碑刻、石刻,依稀可感往昔繁盛。
在辽代之前,平冈道并非通过燕山的主要通道。十六国时前燕慕容皝由此道南袭后赵蓟城(今北京),自称“诡道出其不意”,可见平时行人不多。辽代这条道是连接五京最便捷的通道,朝廷加以整修并设驿馆,使之成为重要的驿道。
宋辽古驿道在滦平境内约100公里,设有新馆、卧如来馆和柳河馆,这3处驿馆遗址均已找到并发现辽代遗物遗迹。滦平县委网信办主任邓秀军对当地文史研究有素,曾主编出版《古道雄关十八盘》。据他介绍,这条古道清代犹在使用,其中十八盘一段康熙年间开通南线御道后渐渐荒废。或也因弃用较早,车辙等古代印痕得以留存。

金山岭长城风光(2024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周帅摄)
十八盘梁下的火斗镇大东沟村,以宋辽古驿道为主题,建起了广场、展览室等,展示苏辙、欧阳修等的形象和作品。火斗山镇镇长李铁刚说,为了将古驿道文化传承下去,当地以文化旅游、康养娱乐为重点,全面整合特色果蔬、山水田园、民俗文化等亮点,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苏辙等在今金山岭一带吟咏较多的还有杨令公庙,这庙始建于辽,今在密云区古北口镇。苏辙《过杨无敌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周子隐即除三害的周处,诛肜指诛灭陷害忠良者。刘敞、苏颂、彭汝砺等都有相关诗作。
杨业(杨令公、杨无敌)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一生行迹和古北口并无关联,且当时此处已属辽地,杨业被辽击败而亡,何以在这里立祠纪念?清初顾炎武走访提出杨业死于雁门之北口而非古北口,“祠于斯者,误也”。邓拓也这么认为。
有关这个杨令公庙的最早记载是刘敞作于1055年的诗《杨无敌庙》:“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杨业卒于986年,建庙肯定早于作诗时,杨业之死在当时也是大事,说是弄错了地方恐说不过去。
建庙者并非宋人,苏颂1068年使辽作《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奚虏”指奚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奚族编入兵籍并赐姓萧,贵族世代通婚,辽代多位萧后包括杨家将故事中的萧太后均为奚族。辽代以后,奚族也逐渐融入民族交汇之中。
辽方为何为杨业建庙,有论者认为是出于一种敬仰英雄的心理,契丹尚武,崇敬勇士。这有些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还源于宋辽双方终非一直泾渭分明的敌对关系,虽有短时间激烈冲突,终归交流交融,文化相通。
虎豹森严雉堞牢
“虎豹森严雉堞牢,乱山如戟入云高。”这首《古北口》出自曾在1450年出巡畿辅的明代御史倪敬。当时金山岭一带的明长城已初具规模。

河北省滦平县兴洲村(2023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明初国势强盛,多次远征漠北,燕王朱棣曾受太祖朱元璋之命从古北口出征。朱元璋在承德一带设卫,后为防御北元和充实中原,几次将燕山以北的居民南迁。明代名臣杨继盛是容城人,自述祖上来自“口外小兴州”。如今在保定、雄安一带走访,常有村民说是从小兴州迁来,还有的说是山西洪洞小兴州。洪洞是著名移民集散地,但洪洞并无小兴州,这个小兴州在金山岭以北约50公里,今滦平县兴洲村。
兴洲村里也有棵大槐树,树边人家姓韩。1951年出生的韩九生说,祖上是清朝从山西文水迁来的。村支书韩林章说,全村891户都是康熙年间从山西、山东迁来的。村边有残存的古代城墙遗迹,尚存504米长的城墙,基宽18米、高6米。文物部门介绍,这是金元时期的兴州古城遗址。
现在,以兴洲村为中心,建有500余亩特色农业园区,采摘区、体验区、旅游综合服务区一应俱全。“寻根问祖地,冀北小兴州”的品牌效应,间接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发展运输业及相关服务业。
据《滦平文物志》介绍,明初从燕山以北移民50万人以上,滦平小兴州是主要集散地,迁往今京津及河北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等地。这些居民中有一些是蒙古族,《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中说,进入华北平原后这些蒙古族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
燕山以北大量居民迁走后,金山岭以外成了弃地。朱棣登基后,将这里交给归附的蒙古部落兀良哈三卫统辖,作为外藩。明军退守燕山一线,不断修筑长城。
据《中国长城志》记载,滦平县境内的明长城全长约35公里,始建于洪武年间,之后不断增修加固,建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将长城沿线分为9个防区,称九边或九镇。
滦平的长城属蓟镇管辖,蓟镇下设12路,滦平段分属曹家路和古北路,其中,金山岭长城属古北路,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10.5公里。《四镇三关志》中关于这段长城相关名称有龙王谷关、砖垛子关、沙岭儿寨和丫髻山寨。据记载,这四个关寨建于洪武年间,连接它们的边墙建于嘉靖年间,隆庆年间整修,敌楼则建于隆庆到万历年间。
长城不断增修完善与军事形势变化有关。明初,军力可远征漠北,燕山防线压力不大,只在关口建关寨戍守。1449年土木之变前后,蒙古瓦剌部等崛起,燕山防线重要性增强,明廷着力建设完备的防御体系。
金山岭长城景区主入口在砖垛子关,此关位于两山峡谷要冲,始建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关前矗立着大理石雕刻的戚继光像,立于2001年。
戚继光在蓟镇长城建设中厥功至伟。1569年(隆庆三年),他任蓟镇总兵,任职十多年,整修边墙,并大规模建设了可屯粮驻兵的空心敌楼,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从现在的眼光看,也增加了长城的视觉美感。
大规模建设空心敌楼是明代边防工事建设中的创举,戚继光翻山越岭,实地勘察选址,亲自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督促完成,在蓟镇和昌镇共建成敌楼1400多座。
据《河北省志·长城志》介绍,金山岭长城建有敌楼91座,现保存较好的34座,有望京楼、仙女楼、大小狐顶楼、将军楼、金山楼等。现在都是热门观景处。书中说:“城墙均为砖砌,许多山险地段砌有障墙和拦马墙,精巧实用,易守难攻;敌楼外形美观,方、圆、扁式各具特色;内部结构有田字、日字、目字、品字和回字等等……建筑独特,敌楼林立,视野开阔,雄伟壮观。”
将军楼在砖垛子关旁边,楼内墙上原有花卉和动物浮雕,活灵活现,故也称花楼,可惜抗战时被日寇破坏。此楼建立有一传说,说是戚继光守蓟镇时,有位青年投军,名武桂花,忠勇善战,在一次御敌中牺牲在长城上,死后人们发现其为女扮男装,为纪念她而建楼。
花楼旁山坡上有花将军墓,附近有花楼沟村。近些年村里建起特色民宿群,常有摄影爱好者投宿,耳濡目染,不少村民喜欢上拍摄,独有的优势使他们佳作频出。现村民中有两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0名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余名承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村”。

金山岭长城风光(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云开万里塞无烟
“桂树清光挂碧天,云开万里塞无烟。”出自《古北塞上望月》,作者是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经行金山岭一带,清代一统长城内外,金山岭上曾连绵的烽烟消散。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远人向背由敷政,惟在筹边与任贤。”意思是社稷安危系于施政,重要的是筹划好边境事务和任用人才,不在于修筑长城。
康熙经行过山海关、居庸关、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独石口等关隘,对长城有自己的认知。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申请修缮长城,工部拟同意,康熙却说,治国之道在于得民心,“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不修长城,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座肇建于1703年的现存最大皇家园林,建设目的不是为帝王游玩消夏,而是为绥抚边疆。康熙、乾隆等常年到避暑山庄,一住就是几个月,使这里成为第二政治中心,特别是在此处理了大量边疆和民族事务,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兴洲村内的兴州行宫(2023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康熙等在北京和承德间往返,大多经行平冈道,从金山岭一带穿过燕山,称御道,沿线修建了一系列行宫。康熙年间在滦平县境内建设了8座行宫,民国后多已荒弃。
在兴洲村尚有一处行宫建筑,原由牌坊、殿宇和花园三部分组成,现存前殿和后殿,近年进行了修缮。史载康熙曾于1689年和1692年两次驻跸于此。当地记载,康熙经留时于姓大户的干女儿曾伴驾,却未随驾离开,一直居于此,人称于娘娘,前殿西屋为她的居室,前些年尚有檀木床。
昔日御道如今留下的痕迹不多,但在典籍文献里有许多相关记录。除帝王外,官员和使臣也多有作品记述。张埙《古北口》:“地尽中原山,天挂秦时月。喜峰连居庸,夹此青硉矹。一骑客关门,千秋几战伐。沙清走野兕,日落剩飞鹘。”“硉矹”形容山势峭拔,中华多元一统,昔日战伐险要成了思古抒怀所在。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也在此颇有感触。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记录了他1780年作为使团成员到热河避暑山庄朝谒乾隆皇帝的经历。承德博物馆中有这一作品的介绍。
作为学者,朴趾源对长城著名关口的历史颇有了解,经过古北口格外留意。当时已是子夜,朴趾源出关后立马长城之下,噀酒磨墨,抚墙题写:“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七日夜三更,朝鲜朴趾源过此。”写完大笑道:“乃吾书生尔,头白一得出长城外耶?”
在《热河日记·夜出古北口记》中,朴趾源详述了自己在这个长城名关下的所思所感,述说关口的来历及烽烟往事后,写道:“噫!此古百战地也……其城下乃飞腾战伐之场,而今四海不用兵矣,犹见其四山围合,万壑阴森。时月上弦矣,垂岭欲坠,其光淬削,如刀发硎……北斗半插关中而虫声四起,长风肃然,林谷俱鸣。”
朴趾源感叹,他自幼胆薄性怯,白天到空屋,晚上到暗处都害怕,“今年四十四,其畏性如幼时也。今中夜独立于万里长城之下,月落河鸣,风凄磷飞,所遇诸境,无非可惊可愕、可奇可诡,而忽无畏心,奇兴勃勃”。本是胆怯之人,在深夜山中惊悚的氛围里,一心想着名关悠长往事,不仅不怕还兴致勃勃,这或算历史文化的力量吧。
返程时是白天,朴趾源专门察看了长城周边情形,写道:“大约此关千古战伐之场,天下一摇则白骨如山,真所谓虎北口也。今升平百余年,四境无金革战斗之声……汉、唐以来所未尝有也,未知何德而能致之。崇极而圮,物理使然。民不见兵久矣,土崩瓦解,吁,可虑哉。”担心承平已久,乱事将发。
朴趾源之虑并非杞人忧天,他经过古北口13年以后,1793年,也在秋天,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到这里,他们也记录了行程,但没有怀古的感慨。马戛尔尼记下了巴瑞施中尉和他的士兵丈量长城的情况,“他们肩负的一项秘密使命:一旦和平失败,就得准备不那么和平的远征了”。
随后而来的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长城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1933年,中国军队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奋勇抵御日本侵略者,上万将士的鲜血激发了民族众志成城的奋起……
长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滦平县文管所对县境内长城进行调查,发现望京楼西至龙峪口一段的长城保存较好,景象壮观。次年在全国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介绍,罗哲文等专家来实地考察,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滦平县委宣传部的封瑞功以《河北滦平发现第二八达岭》为题,撰写新闻稿,新华社发了通稿,各媒体纷纷采用。
1981年,有关专家、学者聚会决定给这段长城起个响亮的名字。有人提议叫沙岭口,因为史书有记载,但大家觉得不够响亮,最后以这段长城上有金山楼,命名为金山岭长城。此后,金山岭长城声名鹊起……

金山岭长城风光(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如今,金山岭长城是国家5A级景区。在通向景区的路上,可以看到“滦平——中国普通话之乡”的标牌。
区域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使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活化石。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的邓秀军说,1953年,北京来的语言专家曾到滦平金沟屯、火斗山、巴什克营等地进行语音采集,参与过的当地人中有多人健在。1956年,普通话成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2012年,国家语委授予滦平县“普通话体验区”称号。
近年,滦平县在金山岭长城一带建设普通话文化小镇,打造金山岭长城、金沟屯、两间房御龙谷等普通话体验区。(记者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