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今天,他们承包了半月谈的封面

2019-11-08 12:4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谭元斌

不管有多远、多难,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我们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和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电力工人等抢险救援力量一起,以各自的方式践行职责使命——他们抢险救援,我们发布权威信息,报道现场情况。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冲锋陷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记者是一份无比神圣的职业。我们对于时代的记录,对于人民深情的书写,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光。梦想并不遥远,请你足够坚持!

半月谈记者 袁汝婷

当记者七年,我一直在努力为孩子们发声,为老师们发声。孩子是一个社会的底线和良心;而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师,往往意味着它如何对待知识与希望。在这条路上,我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我愿始终“以笔护花”。感谢《半月谈》,在这里,我们可以讲述见闻、表达思考、发出呼吁,并由此听到读者们的反馈与声音。

又是一年记者节,愿始终脚底有泥,心中有光;有冷静自持,也有热泪盈眶。这是最燃的事业,因为我可以守护最天真的你。

半月谈记者  赵琬微 

“虽无铁肩担道义,位卑未敢忘忧国”。从业九年,对“记者这个称谓的心态从追逐、到嘲讽、再到郑重,逐渐达到了与之和解。不再期待轰轰烈烈的奇遇,以笔为戈的激昂,更希望踏实蹲守在一方热土:找故事、听故事、讲故事。

感恩半月谈记者的与众不同,带来神圣使命、高远视野,广阔平台,足以让人忘却眼前的生活的琐碎烦恼,用更宏大的眼光触摸当下,用更积极的心态思考未来,可以心安理得、郑重其事地忧国忧民,做一个“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人。

半月谈记者  刘巍巍

当大地在混沌中不曾苏醒,总有一双眼,捕捉光明;当世界在纷扰中遗忘伤楚,总有一支笔,痛定思痛;当历史在飞转中转瞬即逝,总有一页纸,镌刻时光;当灵魂在奔忙中迷失来路,总有一颗心,坚守如初……

过去,现在,未来,携手《半月谈》,我们一起,点亮火把,照亮真实。

半月谈记者  俞菀

我是半月谈记者俞菀,一个普通但又有点“特别”的女记者。这份“特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半月谈》给予我的荣耀。2015年,我开始在《半月谈内部版》上撰写专栏文章,以娓娓道来中针砭时弊的表述方式,触摸时代脉搏、探测社会风潮、把脉人性悸动。我热爱新闻记者这份职业,而这份职业所带给我的触动和思考,很多都融入了半月谈的专栏文章中。时光荏苒、初心不改,我愿扎根大地,做一颗沉淀的种子,向着“正能量”而生,开出“真善美”的花朵。

半月谈记者  毛振华

毛振华,2010年6月大学毕业后加入新华社大家庭。立足天津沃土,视角放眼全国,笔耕不辍奋战在新闻报道前沿。虽已步入“老记者”行列,但看到自己扎根基层采写的鲜活报道能够在《半月谈》上印成铅字,仍会激动不已。我早已是《半月谈》的铁杆记者和忠实粉丝,因为这里有青春奋斗的美好回忆和满满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

在新闻战线工作第十个年头的新起点上,回头望去,目光里满眼都是自己2010年那个夏天跨进新华社大门时壮志踌躇的身影。十年只在一瞬间,从新闻职业的笃定到新闻事业的追求,虽已不再年少但激情不褪、热情不减。曾多次为了探求真相陷入险境,也曾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背影。如今想来,为了梦想而奔跑,再累、再苦、再冒险都是值得的。路遥不惧,还好有梦!

半月谈记者  潘晔

这是一个站在“跑步机”上的时代,不进则退,不动则废。记者是时代的守望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感谢《半月谈》“美人之美”的包容与信任,让记者在快快快的节奏下,也能肆意“听风”“行思中国”,涵养“经济人生”。“月”拱一卒的鞭笞,让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常磨常新。“可咸可甜”的个性化表达,让记者甩掉刻板,守正创新。一篇篇报道背后,其实也是记者对一个事件,对当下社会,对自我了解的一串串追问。11月8日,记者节快乐,愿自己心怀感恩,永葆敬畏,笃行不倦。

半月谈记者  姜伟超

走进了半月谈,就是走进了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走进了半月谈,就是走进了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走进了半月谈,就是走进了新时代的改革洪流;走进了半月谈,就是在和千千万万的奋斗者一起攻城拔寨!作为半月谈记者,我奔跑、我骄傲!

半月谈记者 李雄鹰

半月谈记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要做到眼中有光,笔下有力,脚下有路,心中有梦。

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无论身在何处,对半月谈的默契都无须刻意,他就像个老朋友,细水流长,静水流深。

半月谈记者 何伟

多年基层调研告诉我,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懂得人民。我将以最坚决的精神全面践行“四力”,以最坚定的行动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为中央报实情、为百姓鼓而呼,收获人生最绚烂的青春风采。

半月谈记者  向定杰

回想当初的选择,这份职业于我最大的吸引力可以用八个字总结:相对自由、新鲜有趣。如今慢慢入行,才明白刹那的光环背后更多需要默默地耕耘。因为一些独特的操作规程,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状况,但就像有人说过的,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别人做嫁衣,为历史做记录。力量或许微薄,但请永远保持好奇心和敬畏心!

半月谈记者  范世辉

只是因为持续关注基层治理困境和基层干部呼声,为促进国家出台给基层干部减负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参考,几位基层干部一直称我“良心记者”。我认为,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和鼓励。作为跑“三农”的半月谈记者,我志愿把更多的笔墨聚焦基层干部群众,为他们的工作生活鼓与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半月谈记者  杨思琪

始于关注,发于思考,终于真情。为基层代言,为教育呐喊,尽在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  梁建强

行走基层,方知一线苦辣酸甜;扎根乡野,方能从泥土中更多感知百态冷暖;盼做一名观察者、记录者、推动者,为基层治理多录实言、常呈直言、广谏诤言。

半月谈记者  廖君

关注民生、思考教育、深入基层。一切民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半月谈上展现。

半月谈记者  周楠

保持好奇,保持锐度,保持一直在路上的状态!

半月谈记者 蒋芳

在记者节前几日经历了一场大学招新宣讲会,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全场只有一个男生,让我真切体会到,时至今日,记者确实“配得上”一个节日。

一位大学生直言不讳地问这份职业的薪资水准,我们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在此隔空表示歉意)。我其实很希望她能再追问一句,抛开收入这件事,在这个时代,这份职业还能够收获什么?       

它让你收获有趣、有意义、有尊严、有见识,有资格倾听别人的故事、走进别人的人生、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做事实的见证者、记录者,做时代的参与者、推动者,几乎不重复劳动,每一篇报道都是新的一次开始。即便你最后将这份职业作为跳板,这个经历都将永远成为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它代表了一种独立的、不服输的、对人世间充满好奇的精神。

作为半月谈的同龄人,祝自己第13个记者节快乐!

半月谈记者 陆华东

在我看来做好半月谈记者,下基层、接地气,与基层干部群众多交朋友,很重要,需要一点“泥腿子精神”。空壳合作社、扶贫第三方评估,每当看到自己的报道推动问题解决,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新时代,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不断呈现新的气象,半月谈记者将在这些方面更多发现中国。

半月谈记者  余贤红

心有阳光,笔下有力量。永远在路上,时刻要学习,做好每篇报道,干好每件事,记者节共勉!

半月谈记者 王莹

从新物种“中年老母”谈到黑科技“无人工厂”,从“34年不留家庭作业”谈到“打捞‘沉没’的劳动教育”……感受“经验报道”也能评论爆棚的火热,感受“押中”高考题的小惊喜。《半月谈》让每一点微光,汇聚成绚烂的光芒。

半月谈记者 许晋豫

身到眼到心到,知人间百味,写别样文章。

半月谈记者 邵琨

关注基层,关注民生。愿因为有我们,能给您带来一点温暖。

半月谈记者 王井怀

走访基层,触摸基层,扎根基层。在基层,总有一些人让人感受与众不同:他们的选择与常人不同,他们关心的事与人不同,他们给人的感觉与人不同。他们身上有一股子精气神,从一个点上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作为半月谈记者,我们有义务去发现、去展现。

半月谈记者 赵阳

在记者节这天,我重温使命,《半月谈》与社会共前行,与百姓同冷暖,半月谈记者的光荣不仅仅属于一己,也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半月谈记者 张斌

无论是调查乡村资源浪费、关注虐童惨剧,还是为扶贫干部发声、为弱势群体鼓劲,我始终把视角投向基层,把目光聚焦个体,既勇于展现矛盾冲突,也尽力捕捉人性闪光点。很欣慰这些刊发在《半月谈》的稿件常常收获读者心声吐露,屏幕上字里行间闪烁的感动与激奋,建言与指点,都在凝结为指引我脚步不断向前的光,鞭策我牢记记者职责的热。

半月谈记者 仇逸

为半月谈写稿,不断锤炼、提升着自我,是一种幸福。这里谈的每一个话题,展示社会的难点热点,见证时代的变迁进步。

半月谈记者 杨静

用脚丈量基层土地的宽度,用手触摸基层的温度,就能听见这片土地的心跳。

半月谈记者 朱涵

这是我的第八个记者节。过去一年,我关注科研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和青年学子的朝气锐气,关注基础研究进展和尖端技术突破,关注科研体制改革的春风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涌潮。采访、思考、写稿、成长。感谢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追问和前行中,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也迎来许多“高光时刻”。在今天,想特别感谢《半月谈》的编辑老师们,是他们让稿件更有美感、深度和锐度。在奋力奔跑的路上,有幸拥有这样的良师益友!

半月谈记者 韩振

我的新闻理想植根于艰涩的少年时代。虽历经时代变迁,以前的艰辛与苦涩早已不再,但为贫弱者鼓呼的初心仍不曾改变。从业数年,尝尽酸甜苦辣,偶尔也有怨言,偶尔也有悲落,但一觉醒来,又是满血复活的一天。时代虽然进步,但仍不完满,有幸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公平正义的追随者,有幸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将时代的残缺点滴修缮。

总策划:叶俊东

统筹:孙爱东

插画、视觉:郑雪婧

文案:半月谈编辑部、半月谈记者

责任编辑:刘晓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