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这里,不同的民族成了真正的家人

2018-11-28 09:41
来源:半月谈网

侗族的酸肉,壮族的糍粑,苗族的油茶……这样一桌丰盛佳肴,不是哪家饭店“民族风情宴”的噱头,而是广西人侯光祖一家年夜饭的实景。33岁的侯光祖一家11口人来自壮、苗、侗、汉、瑶5个民族,这样“情融五族”的多民族大家庭在广西并不罕见。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有130多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在这样一片民族交错而居,文化融合而兴的土地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走过了民族团结不断进步的60年。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忠实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多民族互助进取的繁荣局面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团结凝人心,仇家变亲家

广西总人口56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0多万人,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世居于此。

数百年前,中原封建王朝设立土司制度管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压迫与剥削普遍存在,各民族地位不平等、关系不和谐,冲突不断。苗、瑶、侗等民族与汉、壮民族之间各讲各话,互不往来,更不通婚。

千百年来,广西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都被加上“犭”,比如“獞族”“猺族”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纠正,改“獞族”为“僮族”,又改为“壮族”,改“猺族”为“瑶族”。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动各民族融合,强调各民族群众团结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随着交往、交流和交融不断加深,各民族相互通婚成为常态。各族群众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亲如一家。调查显示,“民族关系”已连续10多年成为广西公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筑牢团结地基

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加快发展筑牢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基础。如今,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

半月谈记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多地看到,如今乡村道路更宽、房子更新,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偏远山村学校也有了多媒体设备。“31年前自治县刚成立时,水、电、路都不通,六成以上村民住茅草房,如今和以前相比是天壤之别。”环江县大安乡可爱村党支书谭福勇说。

居住在融水县白云乡的红瑶过去观念落后,“狗不耕田,女不读书”,适龄女童入学率极低。1988年融水创办“红瑶女童班”,女童上学实行寄宿制,并免交一切费用。30年过去,这个女童班走出了当地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干部……

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是广西3个人口较少民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近5年实现7万多人脱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从77%下降至15%;京族群众聚居的东兴市江平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半月谈记者在江平镇京族三岛看到,小洋房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

“四个关系”指引团结方向

受访专家、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当前壮乡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大好局面,与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密切相关。

——统筹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在坚持党的领导、忠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大前提下,广西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说,广西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法制体系,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稳定提供了法制保障。

——统筹处理开发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广西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外界沟通,鼓励各民族群众外出务工,全面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传承民族文化。瑶族盘王节、侗族芦笙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等民族节庆活动重新繁荣,成为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统筹处理全面小康与少数民族脱贫的关系。广西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状况,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举措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大批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白裤瑶主要聚居地南丹县去年摘掉了“贫困帽”,白裤瑶群众盼到了生活巨变的新希望。

——统筹处理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关系。近年来,广西通过实施“边关党旗红”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等,大幅提升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居住在边境的64岁京族群众骆文芳从1988年开始,每天在家门前升起五星红旗,30年从未间断。(半月谈记者 王念 刘伟 夏军)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