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气象灾害拖全面小康后腿?如何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 

2018-07-11 09:39
来源:半月谈网

某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 刘军喜/摄

洪涝灾害频繁、台风强度加大、沙尘暴增多……一系列迹象表明,我国正进入气象灾害高发频发期,伴生次生灾害显著增多,新灾害新风险不断凸显。

与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相比,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应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进入高发期

灾害损失占比超七成

进入汛期,全国各地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明显增多。来自国家防总的消息指出,今年气候形势较为复杂,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多发、重发态势。特别是去年和前年,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太湖流域、西流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等都发生了洪水,局地甚至出现了较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灾情重,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的71%左右。

气象灾害进入高发期,由此引发的农业、林业、地质、疫病等方面的伴生或次生灾害也明显增多。

来自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223起,受灾森林面积2.4万公顷,不管是火灾次数还是受灾面积都比上年大幅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随着强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引发了全球新一轮森林火灾高峰,世界各国都进入了森林火灾高发期。

近年来,包括世界脐橙之乡江西赣州在内,我国多个柑橘产区大面积暴发被称为柑橘“癌症”的黄龙病。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常勇说,从2010年开始一些柑橘主产区就连续出现暖冬气候,越冬虫口基数增大,2012年夏天果园里已经有不少木虱,但农民防范意识不足,最终导致黄龙病暴发。

一些新灾害新风险也在不断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考验。如2014年,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周兵说,作为一种新自然灾害,雾霾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还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治理雾霾成为我国的一项重点工作。

防灾减灾体系存短板

新灾害应对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然而,与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新形势相比,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但在对短时临近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一位气象预报员告诉记者:“这类天气的特点是时间短,可能就两个小时,但突发性很强,造成的影响非常剧烈,这是我们现在最难把握的。”

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防洪为例,记者了解到,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国加大了对大江大河防洪设施投入,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大幅提升,但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大多依然较为薄弱。

“1998年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大江大河治理,但中小河流圩堤依旧大量存在防洪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江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中小圩堤分散且数量多,而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越来越多。

应对新灾害新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新灾害新风险,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传统气象灾害应对相比,依然存在不足。去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区污染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周兵说,2013年以来,霾天气过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10至20年,大部分区域的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将继续减少,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

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

谨防诱发其他风险

针对当前气象灾害发生的新形势及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存在的不足,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国家应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

首先,改变以往“重防气象灾害,轻防气候变化”,变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为“常态管理”,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周兵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都前所未有地重视,但由于气候变化是个“慢变”过程,社会公众乃至地方政府对防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依然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防气象灾害,轻防气候变化”的现象。“气象灾害尤其是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和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把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传导到全社会,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其次,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大防灾减灾设施投入力度,并积极应对各种新灾害新风险。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昕认为,根治大气污染需要彻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她建议,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实现有效监管,从源头减排。

最后,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协同考虑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自然灾害诱发各类群体性事件。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在自媒体时代,极端突发灾害造成的危害极易被舆论放大和扭曲,造成谣言满天飞,诱发各类群体性事件或社会事件。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增强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协同保障,及时有效控制各种突发事件。(半月谈记者 郭强 董小红)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