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宇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林改四问”——“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为全国稳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重要指引。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林地面积41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79%,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近年来,武宁抓住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机遇,以“林长+林改”为切入口,接续答好“林改四问”,探索走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山要怎么分”:
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依法做好林地延包工作。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武宁建立林地延包动态管理机制,将13.1万亩承包不足10年的林地延展至50年。同时,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林权登记服务窗口下沉乡镇,实现“家门口办证”。
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武宁以延包工作为契机,加强林权纠纷调处,积极稳妥处置林权确权遗留问题。同时,完善林权档案管理,全面完成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电子扫描和存档,打通不动产登记管理系统和林权管理服务系统的接口,实现信息共享。
保障林农合法权益。武宁探索林权流转模式,积极引导以出租、入股、托管、互换、收储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推出《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发放30本权证覆盖1.26万亩林地,赋予林农“可质押、可流转”的资产凭证。
“树要怎么砍”:
提升森林资源综合效益
优化林木分级采伐。在统筹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武宁推动天然林与公益林并轨管理,合理实施采伐更新,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人工商品林蓄积量30立方米以下的,实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诺方式审批。
提高森林抚育水平。武宁积极争取国储林专项债项目3.8亿元,积极通过采伐更新、抚育复壮、择伐补造等措施去次存好、去劣存优,不断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近年来,武宁共完成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15万亩。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武宁在全省率先建立以生态环境审判庭和林业监察室为主体的司法保障体系,创新“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调机制,有力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2024年,违法变化图斑和违占林地面积同比分别下降59.4%、89.1%。
“钱从哪里来”:
拓宽“两山”转化实现路径
创新金融产品。武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在全省率先出台《林业经营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实施方案》,创新推出金融服务产品,已授信3654万元,发放各类惠林贷款5303万元。
释放生态红利。武宁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建成森林经营示范点7个,打造107.7公里产业示范带,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83.8万亩,涌现出民宿、康养公园等“林旅”融合产业发展典型。
探索林业碳汇。武宁推动2.5万亩新造人工林先行先试,加快优质林业碳汇项目挂网交易、融资贷款,让林业碳汇转变为真金白银。深入推进“碳汇+生态修复司法行政一体化”改革,在生态资源类案件中,采取认购“乡村林碳”的方式来补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单家独户怎么办”:
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全县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14家,建立“林长+”示范基地107个,林业专业合作社56家,参与农户7737户,2024年,全县实现年度林下经济总产值超20亿元。
发挥国有林场带动作用。通过“国有带集体”推进集体林可持续经营,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租金、营利分成等收益,提升集体林地经营水平,目前已完成场外造林1.9万亩。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林权入股、基地务工、效益分红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如大力发展高山野生茶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建立野生茶叶加工厂40余家,年产茶叶1200吨,产值4.85亿元,1万余名农民从中受益。(作者系江西武宁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