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绿韵新城,“碳”索未来!中奥合作十年,苏锡通园区递交绿色答卷

2025-10-28 14:3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江海交汇处,绿意正澎湃。位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等多重战略叠加地的苏锡通园区,以中奥合作平台为支点,笃行十年,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与跨国合作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自2015年中奥苏通生态园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园区锚定“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定位,将绿色基因植入城市发展脉络,通过生态、产业与技术多维协同,不仅树立了长三角跨国合作典范,更交出一份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绿色答卷”。

生态为底,绘就长江北翼的盎然绿韵

漫步园区江堤,江风拂绿,层林掩映,鹭鸟翩飞。纵横的滨水步道与生态廊道间,晨练人群与野趣生灵共享一片静谧。这里曾是苏通大桥北翼的“边缘洼地”,如今已成为水清天蓝、物种繁茂的生态高地。

这一蜕变并非偶然。创建之初,园区便恪守“先生态、后生产”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系统开发,持续推进全域生态治理: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扬尘精准治理与河流生态修复;严控项目准入门槛,推广绿色农业与土地集约利用,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依托5公里长江岸线,园区打造长江生态文化园等一批生态文旅项目,推动生态治理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生产宜业、生态宜人、生活宜居”已从理念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2024年,园区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入长江支流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长江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今年1至8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1%,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

生态好不好,生物最知道。东亚石鹡、黑河鹀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园区,“用脚投下生态票”。园区以长江江豚为原型打造“蓝叒叒”城市IP,通过组织两届蓝叒叒杯长江大保护系列活动、策划“寻找蓝叒叒”南通江豚湾科考融媒体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发起“护蓝行动”全球接力等,将生态保护从理念推向全民行动。从水质净化、土地复育到物种保护,园区已构建起全域生态保障体系,进一步筑牢绿色基底,打通了南通主城区的绿色“南大门”。

产业聚力,绿色集群撬动集约增长

绿色生态为基,高端产业为擎。2012年3月,中奥苏通生态园正式落户苏锡通园区,成为两国绿色合作的重要载体。十余年来,园区以建设“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为引领,聚焦“绿色高端”产业方向,持续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精密制造等低碳集群,推动产业从“零散布局”迈向“链式融合”。

国际合作的“绿色种子”早播早发。2013年,奥地利施特万公司敏锐捕捉园区绿色发展潜力,率先入驻中奥苏通生态园,逐步构建起智能自动化、楼宇节能技术的全业务布局。龙头带动下,联钢精密科技、柏德汽车内饰、史达利高新材料等10余家德语区重点企业相继入驻,形成覆盖智能自动化、汽车制造、新材料的绿色产业集群。2024年4月,园区与奥地利上奥地利州产业集群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在汽车制造、可再生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协作空间。

新能源产业成为驱动增长的“绿色引擎”。园区精准引进懋略科技、神马电力、乐能光伏等百余家低碳企业,新能源产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光储独角兽企业思格新能源项目即将投产,润驰热流道设备及汽车零部件项目、一山海洋钻探及环保设备项目、宇润金属容器与充电桩壳体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绿色朋友圈”持续扩容。正如苏锡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所说,企业与园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发展之旅,更是一次携手共赢的时代之约。”

此外,园区通过“科创苗圃”计划强化企业梯度培育,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三年翻两番,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连续多年位居南通全市第一,科技创新“底座”进一步夯实了绿色产业发展根基。

十年来,园区始终坚守“集约”初心:在仅新增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前提下,创造了相当于南通单个县(市、区)1/9的GDP,1/5的财政收入;截至2024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超130家,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以有限资源消耗实现了最大化价值产出,“小而精、绿而强”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技术赋能,打造现代化融合新城

在苏锡通园区,生态与产业不是彼此割裂的平行线,而是在技术赋能下深度耦合的有机整体。建园之初,园区便委托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编制《生态园建设咨询报告》,将“循环共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贯穿始终,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奥地利史达利集团亚洲首座生产基地——史达利南通工厂内,看不到黑烟、闻不到异味。这座年产5亿件高性能弹性体零部件的现代化工厂,其液态硅胶(LSR)原材料基本实现“零废气排放”,屋顶光伏、余热回收、墙体保温等节能设计大量减少碳排放,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和普通建筑不同,坐落于中奥苏通生态园腹地的中奥合作中心,依循欧洲最流行的“被动屋”理念打造,集成光伏发电、高效隔热等系统,以“冬暖夏凉”超低能耗运行引领建筑节能潮流,成为园区的“绿色会客厅”。目前,园区主要政府机构及超七成企业均实现分布式光伏供电和地热能供暖,一批“被动屋”技术厂房建成投用。研发中心1号楼获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2号及C1-C3号楼获二星级标识,绿色建筑从示范走向普及。

噪声发电装置将环境噪音转化为清洁能源,智能路灯根据天色自动调节亮度,绿色交通网络串联起园区各个角落……如今,节能技术已沉淀为园区的日常风景。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奥地利及欧洲先进低碳技术,园区实现能源、材料、工艺的全链条绿色化,构建起“技术—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融合新城。

十年跨国合作,十年绿色深耕。苏锡通园区以中奥合作破题,走出了一条“生态优、产业强、技术新”的绿色发展路径,为跨国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苏锡通方案”。站在中奥合作十周年新起点,这座江海之畔的生态新城,将继续向世界传递绿色发展声音,书写中奥合作新篇章。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