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2025年中越边关侬峒文化旅游嘉年华
10月17日在德天广场盛大启幕

“侬”,壮语意为“下”或“弟弟妹妹”
“峒”,指“平坦开阔之地”
“侬峒”即“到开阔地相聚”或“同辈交好”
侬峒文化,中越边境流淌千年的记忆载体
扎根于边城山水
农耕文明的质朴、民俗技艺的精巧
以及跨国交融的热络
织成一幅鲜活的文化长卷

从铜鼓的铿锵里听见祖先的心跳
从五色糯米饭的斑斓中触摸节日的温度
从山歌对唱的婉转间感受情感的绵长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侬峒”的欢庆
更是壮族儿女与邻邦友人共叙情谊
共话传承的精神原乡
1
巡游中的民族画卷
23个特色方阵,铜鼓声如雷,图腾纹似火
绘出一幅流动的壮家风情
文化符号方阵,诉说大新县的历史回响
地域风貌方阵,桃城的果香、明仕的稻浪
还原乡土的温度
社会群体方阵,交织出时代的活力
巡游每一步都踏出民俗文化的韵律






2
开幕式的友谊交响
音乐轻快,启动金秋之约
越南风情歌舞与中国民俗表演在舞台上碰撞
壮锦与奥黛共舞,两国文化在交融中升温
大新“高腔诗雷”,来自山野间的多声部天籁
“诗”是对唱山歌,“雷”是最高、最响和最美
世世代代诵唱不衰







3
长桌宴的团圆滋味
“入门是客”是壮家好客原则
侬峒长桌宴,当地待客最高礼仪
源于先民共享食物的传统
竹编簸箕席,新鲜芭蕉叶
盛满白切鸡、炸河鱼、卤鸭掌
五色糯米饭如彩虹铺陈
五谷杂粮散发大地芬芳
越南春卷添一抹异域风情
席间山歌对唱,壮族同胞奉上美食
——这一刻,“壮族不散的筵席”在延续






4
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
壮族服饰制作,针线穿梭
壮锦实物,纹样如诗,还原民俗的文化密码
手工竹编、草墩编织,匠人指尖舞动
观众近距离触摸技艺的温度
这里,非遗不再是历史,而是鲜活的对话







从巡游到长桌宴,从开幕式到非遗展示
山水相连一衣带水,呗侬情深侬峒歌飞
唱响中越友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