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早一晚全贯通”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

2025-10-15 09:52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张冲

近年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同心圆”一体化育人为目标,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新机制,创新构建起“早晨育人”贯通“晚间育人”、“入学教育”连通“毕业服务”、“第一课堂”联动“第二课堂”的“三全育人”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打破时间、空间与教育场景壁垒,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显著提升了育人实效。

一、早晚贯通,筑牢育人时空矩阵

学校着力打造“早晨育人”与“晚间育人”无缝衔接的育人链条。清晨,“阜职晨话”品牌活动搭建起学生与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的桥梁,形成“学生发声-学校响应-协同治理-成果共享”的良性互动。活动开展至今已收集问题575条,办结率达98.61%,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每周一的“国旗下的思政课”以及“思政课课前新闻述评”“红色故事会”等晨间活动,以仪式感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情怀,累计覆盖师生4.5万人次,成为学子们温暖的“精神早餐”。

晚间育人同样精彩纷呈。学校创新推出“思政广播台”,由校领导、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录制微思政课音频315条,每日定时播放,润物无声。每周二晚自习开展“晚自习读党报讲形势”活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班级,带领学生读党报、论时事,全年开展406场,受众超1.6万人次。此外,“青年夜话”“师生围读会”“音乐夜跑”“红色情景剧”等N个特色品牌,共同构成“1+N”晚间思政矩阵,让思政教育在夜色中活起来、暖起来。

二、学段衔接,贯通育人全周期

学校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入学伊始,学校通过开学典礼、校史校情教育、主题班会、军训国防教育、寝室走访等,帮助新生扣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毕业阶段,则通过优秀毕业生表彰、校友分享、毕业典礼、离校送站、就业跟踪等,助力学生自信走向社会。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同时,学校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建成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9个,成功孵化项目22个,带动就业300余人。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杨光硕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毕业生创业率达2.02%,展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三、课堂联动,拓展育人新场域

学校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依托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博物馆、社区基地,累计开展实践教学、理论宣讲等活动340期次。学生在安徽省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屡获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级重点马院。

“第二课堂”同样百花齐放。学校构建“125”工作格局,依托大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劳动场所、名师工作室及45个学生社团,年均开展文体、劳动、美育活动300余场。界首彩陶、淮河琴书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学校以“界首彩陶”项目获批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四、数智赋能,建强网络育人新阵地

学校积极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与实体化网络思政中心,开设系列专题专栏,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市级媒体报道320余篇。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数智教学”,开展“对话思政”网络直播,单场活动吸引全国10省份师生观看,访问量达2.2万人次,有效突破了传统课堂限制。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系统化构建全时段、全周期、全维度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在时间上纵向延伸、在周期上全程覆盖、在场域上横向拓展,形成了“时时有思政、事事见思政、处处显思政”的生动局面,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