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数智赋能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探析

2025-10-11 18:15
来源:半月谈网

新时代,数智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塑着人类生产生活范式,并推动着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数智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方式,也为中医药的知识传承、临床服务、产业优化与文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数智赋能已成为我国开辟和塑造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和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成为促进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一、传承维度:从“口传心授”到“数字永生”,构建智慧传承新体系

中医药知识体系传承历来依赖“师带徒”的口传心授模式,受限于个体经验传递的局限性,大量古籍文献、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统技艺面临“断代”风险。数智技术通过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知识量化转化、创新教学实训模式,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数字基因”,构建起可持续、高效率的智慧传承新体系。

古籍医案数字化与知识图谱构建。可以联合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医药科研机构等权威单位,采用亿级像素高精度扫描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对古籍进行全信息采集,实现“数字复刻”级保护。运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结合专业中医药术语库,将古籍从“图像形态”转化为“可编辑、可检索的文本形态”。在此基础上,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对古籍文献中的病症、方剂、药材、治法等关键实体进行识别与关系抽取,构建跨时代、跨学派的中医药智慧知识库。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智能化。搭建名老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整合电子病历系统、四诊信息采集设备、处方管理系统,实现诊疗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基于采集的海量临床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智算法,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模型。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名老中医的辨证语言,挖掘其隐含的思维逻辑。这类模型系统不仅能够量化保存名医经验,还可为青年医师提供临证参考与学习路径,有效缓解中医药人才断层危机,推动中医临床水平整体提升。

针灸推拿等技艺的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实训。学习者佩戴VR设备后,可进入“虚拟诊室”场景,选择不同病症案例,按照教学指引进行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同时,系统设置“错误预警”功能,当学习者操作可能损伤重要解剖结构时,系统会立即暂停并提示风险,避免传统实训中的安全隐患。在推拿教学中,AR系统可在教师手部动作轨迹上叠加显示手法操作路线、力度范围,学习者通过设备即可直观观察手法细节。AR技术将抽象的经络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内容,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经络看不见、穴位摸不准”的痛点,使技艺传承更高效、更直观。

二、服务维度:从“坐堂候诊”到“云上问诊”,打造智慧服务新范式

数智技术通过重构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场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医药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点服务”向“全域覆盖”升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精准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新范式,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准确性与个性化水平。

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基于量化采集的四诊数据与患者自述症状,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调用中医药知识图谱与临床案例库,运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多维度分析。首先,通过症状-证候关联模型判断患者证候类型;其次,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个体特征,通过方剂推荐模型筛选适配方剂;最后,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与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对处方进行优化调整,并生成详细的辨证依据与用药说明。

互联网医院与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设中医药互联网医院,整合在线咨询、复诊开方、药品配送、医保结算等功能,形成“一站式”服务闭环。基于用户长期健康数据,可构建“中医体质辨识-个性化方案-动态调整”的健康管理体系。首先,通过线上体质辨识问卷与穿戴设备数据,结合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自动判断用户体质类型;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节气变化、用户生活习惯,生成个性化养生方案:最后,系统定期跟踪用户健康数据变化,结合用户反馈,动态调整养生方案,实现“一人一方、动态适配”。

区域智慧中医医共体。以省、市为单位,建设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依托云平台,构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双向转诊等协作机制。在远程会诊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遇到疑难病例时,可通过平台申请上级中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在远程教学方面,上级中医院通过平台可定期开展线上培训课程,并组织病例讨论、手术直播,帮助基层医师提升专业能力;在双向转诊方面,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由上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调理与康复;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模式。

三、产业维度:从“粗放管理”到“全程智控”,重塑中医药产业新生态

传统产业模式存在中药材品质不稳定、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流通环节不透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智技术通过对产业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实现从“粗放管理”到“全程智控”的转变,重塑“安全、高效、绿色、透明”的中医药产业新生态。    智慧中药农业。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包括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病虫害监测传感器,并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对种植环境的实时、全面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平台可根据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种植管理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中药材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记录从种源到采收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区块链加密存储,不可篡改、可追溯,形成中药材的“数字身份证”。

智能中药制造。通过系统化部署物联网传感器与边缘计算设备,企业能够实现对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关键工序的全流程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湿度、时间、溶剂浓度等工艺参数,边缘节点则负责本地计算与即时反馈控制,能够有效确保生产环境与工艺执行的标准化和稳定性,从源头上减少因人工操作偏差所导致的质量波动。

数字化中医药商贸与消费。通过构建中药材线上大宗交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可为供应商、采购商及终端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供需信息发布、智能匹配、在线竞价、电子合约签订、在线支付与跨境结算等功能。这些平台不仅可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半径,还可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形成中药材价格指数和行业趋势报告,帮助市场主体科学决策,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四、传播维度:从“单向输出”到“互动沉浸”,开创文化传播新格局

数智技术通过实现沉浸式体验环境、内容精准推送和文化创意转化,深刻重塑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范式,使其逐步从“单向灌输”迈向“双向互动”和“深度沉浸”,为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沉浸式文化体验。借助数字孪生及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可以高度还原中医药的历史场景与文化语境。通过三维建模和虚拟环境构建,能够重现《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药材原始生长环境与炮制过程。用户可通过自定义虚拟化身进入这些场景,“亲身”体验采药、制药、抓方、煎药的全流程,并与虚拟场景中的古代名医进行交互对话。这种具身化参与方式极大降低了时空距离感,使受众在探索和互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医的诊断逻辑、用药理念和养生哲学。

大数据驱动的精准传播。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内外受众关于中医药的认知基础、兴趣偏好及信息行为进行多维度动态分析。基于这些洞察,传播者可制定差异化、区域化的传播策略。针对运动损伤高发群体,可重点推送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的教学视频与科学解析内容;而对于关注美容和饮食健康的群体,则可系统介绍中药药妆、食疗方剂和节气养生知识。同时,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跨文化理论,在保证专业性的基础上,对内容表达进行本地化调适,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误解。

数字化IP与创意产品开发。中医药文化体系内涵丰富,拥有大量具有全球开发潜力的经典IP资源,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以及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行医等故事传说。这些文化符号以往主要依靠学术著作或传统媒介传播,受众范围有限。如今,借助数字动漫、网络游戏、虚拟偶像、数字藏品等新兴形式,可以实现对中医经典IP的现代化转译与时尚化表达。

 

数智赋能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为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价值理念、制度构建、资源整合与范式转换的深刻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机遇与挑战同在。唯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积极应对和破解数智赋能所面临的种种瓶颈与挑战,方能真正激活中医药古老智慧的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最厚重、最深沉、最磅礴、最持久的智慧和力量。

 

(文/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廷龙)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