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河南杞县: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2025-09-24 10:0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金秋时节的豫东平原,天高云淡,沃野流金。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广袤田畴上,一幕幕丰收的盛景正在上演: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金色籽粒倾泻而下;红薯田中农户弯腰采收,个大体圆的“黄金薯”破土而出;花生田间绿叶摇曳,饱满的荚果散发着清香。传统农区杞县,正以其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书写着一曲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大型机械护航玉米归仓

傅集镇玉米丰收。谢瑜 摄

在杞县傅集镇的玉米田里,一台台大型玉米籽粒收割机正在轰鸣作业,收割、脱粒,留下整齐的秸秆和满载金色玉米粒的运输车。

“以前收玉米可是个苦差事,全家人起早贪黑忙活好几天,现在机器一遍过去,直接出来就是金灿灿的玉米粒。”正在田边指挥作业的安庄村种植大户安连营感慨道。如今,傅集镇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然而,今年的秋收并非一帆风顺。9月上旬,傅集镇接到强降雨天气预警,给正在进行的秋收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镇政府迅速行动,通过微信群、村级大喇叭、入户通知等多种渠道,频繁发布天气信息和抢收提醒,组织农户科学抢收“夺粮”。

收到信息后,农户们纷纷连夜下地、加班加点抢收玉米。深夜的田间地头,灯光闪烁、机器轰鸣,人们忙碌却秩序井然。“辛苦是辛苦,但看着满车金黄的玉米,心里踏实!”正在装车的安庄村村民安军峰抹去额头的汗水,笑容灿烂。

傅集镇农办主任王志刚介绍,通过及时组织抢收,全镇早熟玉米收获工作已在雨前基本完成,有效避免了降雨可能造成的损失。

精深加工提升红薯产值

西寨乡红薯丰收。刘启旸 摄

杞县西寨乡的红薯田里,连片的红薯藤蔓褪去翠绿,饱满的薯块从疏松的土壤中探出头来。农户们手持锄头,弯腰采收的身影在田垄间穿梭,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泥土与红薯的清甜气息。

西寨乡独特的自然禀赋为红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壤以沙壤土为主,透气性好,特别有利于红薯的种植和块根膨大。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红薯亩产达到2000公斤,成为当地农业的特色名片。

在品种培育与改良上,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并培育出“商薯19”“西瓜红”“龙薯9号”等多个优质品种。

“我们的红薯从选种、育苗到种植,全程采用绿色标准化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确保每一颗红薯都安全、健康。”杞县红薯种植大户曹佰阳指着自家的种植基地介绍。他的种植基地同时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种植红薯,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除了鲜薯销售,红薯深加工也发展得如火如荼。红薯粉条制作工序繁复而精细,从红薯清洗、粉碎分离、过滤、脱水、浓缩形成淀粉,再历经蒸粉、漏粉、冲凉、晾干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晶莹剔透的“金丝条”。从每年11月份到年关的3个月用工时间里,加工厂大量吸纳本村劳动力,提高农户收入,带动村民参与红薯种植,同时更多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红薯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中来。

集群发展打造花生名片

西寨乡花生丰收。邵金忠 摄

近日,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6万亩连绵的花生田里,小面积早熟花生已率先进入采收期。走进孟寨村花生田间,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将一株株饱满的花生从土中拔出、归拢。据了解,今年该镇花生长势良好,等雨后天气放晴进入大面积采收期,丰收在望。

近年来,阳堌镇主动对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邀请农业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对全镇的气候条件、土壤成分、水文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测与科学分析。随后,针对性引入高油花生“豫花9326”、高油酸花生“豫花93”系列等一批高产优质良种,为当地花生产业注入了关键的“优质基因”,从源头破解了“种源差”的难题。

为了让良种发挥最大效益,镇里多次邀请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常年为农户提供全生长周期技术服务。从春季播种时的土壤墒情把控、播种密度调节,到生长期的水肥精准供给、病虫害绿色防治,再到收获期的最佳采摘时间判断、晾晒储存技巧,专家们全程跟进,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把实用技术送到种植户身边。

不满足于“种得好”,阳堌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让花生附加值持续攀升。依托日益壮大的花生产量优势,镇政府主动牵线搭桥,帮助当地农民张帅建起了豫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花生交易大市场。如今,该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周边市县的收购商往来,年交易量已达40多万吨,成为区域性花生流通枢纽,解决了农户“卖花生难、卖不上价”的顾虑。

截至目前,阳堌镇已培育花生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外贸出口企业1家,花生制品远销东南亚市场;另有花生脱壳、筛选等初级加工点78家,低温仓储能力达1.5万多吨,形成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环环相扣的完整花生产业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杞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73.19万亩,同比增长2.16%,总产预计33.27万吨,同比增长2.78%。除此之外,红薯种植面积4.9万亩,花生种植38.2万亩。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有力促进了农村人才回流、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繁荣,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杞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鲁凤胜说。

杞县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孙勇表示,杞县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刘慧敏 杨丹丹 刘启旸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