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合肥9月19日电(詹燕南)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淮南拥有门类齐全、链条完整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正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底,推动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跃升,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双升”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群崛起: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安徽芯视佳半导体显示科技有限公司KI工厂。新华社客户端发(张越摄)
在淮南高新区,安徽芯视佳公司的车间里,机械臂正在有序挥动;依托淮南煤化工园区优势,新成立的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按下淮河航运“绿色未来”启动键;凤台经开区,光伏、新型储能产业领域、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我们计划新上50万台套扁线油冷电机项目,下半年产品即将下线。”位于凤台经开区的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大通区现代装备智造产业集群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7个县区纳入全省产业集群布局规划。今年7月,成功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淮南市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智造产业集群,已涌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
产业集群成为淮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淮南7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24.8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8%。集群化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也为淮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撑。
在建的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新华社客户端发(张越摄)
创新引擎:点燃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唐兴装备T10系列顶管掘进机获评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平安开诚获得2025年制造业“揭榜挂帅”项目支持,特码斯派克工业技术(安徽)有限公司生产的换绳机器人在矿区及大型基建项目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唐兴科技、文峰光电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示范带动下,禄弘新材料、赛力威机电、新同力智能、三意电力等7家企业荣膺2025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榜单。
制造业竞争,早已进入“创新赛道”。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作为第一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积极探索5G规模化应用,建成5G+智能掘进作业、5G+智能无人巡检等系统,形成了标准化的智能化矿山保障体系,井下交通周转率提高20%,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效率。
加速推进5G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7大新兴产业的全域布局。通过夯实网络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应用“三管齐下”,依托省级平台打造可复制的“5G+”示范场景。今年以来,淮南共有13家企业进入工信部5G工厂名录公示,数量居全省第一。
数字化转型的“淮南路径”日益清晰。
在打造工业精品矩阵的同时,淮南积极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创新机构、创新成果全覆盖工作开展,构建“研发-概念验证-中试-产品-场景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环境再造: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获悉公司有投资意向后,派出专班第一时间与公司对接,列出任务清单,办理手续最多只跑一次。”安徽利来负责人李红对淮南市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淮南市政务服务大厅为企服务专区,窗口工作人员热心为企服务。新华社客户端发(陈彬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以来,淮南市已成功举办市级制造业政银企对接会10场,为企有效融资金额4000万元;举办企业家大讲堂9期,参会企业750余人次;举办产销对接会6场,参会企业共150户,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金额约6000万元。
淮南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白皮书》,全面梳理收集企业培育、科技人才等六大类政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政策落地咨询服务全覆盖,以“用户思维”的服务理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