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四川阿坝“微网实格”: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样板

2025-09-18 16:49
来源:半月谈网

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基层服务任务重、挑战多。对此,阿坝州积极探索、主动破局,创新实施“微网实格+”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主动服务,以“小网格”管理支撑“大民生”服务,不断探索推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精细编织网络,落实治理网格“细致入微”。阿坝州立足地域辽阔、类型多元的实际,摒弃传统“一刀切”划分方式,综合考量行政区划、地域特征、人口分布、生活习惯等因素,将全州划分为城镇、农区、牧区、寺庙四类区域网格,实行统一编码、精准定责,实现“一格一身份”,构建起职责清晰、管理精细的网格体系,明确“网格综合管理,全员全科服务”目标。同时,针对不同类区量身定制差异化治理策略,确保网格设置科学合理、治理措施精准落实。

整合多元力量,推动治理服务“下沉触底”。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阿坝州将维护社会稳定、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三大职能下沉至网格,构建“网格长+微网格长+网格员+网格管理员”的立体架构,确保每个微网格至少配备1名干部、1名民(辅)警和1名党员。明确网格员作为“信息员、调解员、协管员、宣传员、服务员”的“五员”职责,推动政策宣传、诉求收集、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在网格内落地。各地结合实际推出多项特色举措,例如若尔盖“微调处”、小金县“法治诊所”实现问题在格内解决,马尔康市推行潮汐服务、心理疏导和家庭医生上门等服务在格内体现,理县“网格议事”机制实现诉求在格内摸排,汶川县“律师进网格”推动宣教教育在格内开展。全州涉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承包租赁、劳动争议等纠纷明显减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实施系统施策,提升治理模式“标本兼治”。针对不同区域的治理难点,阿坝州探索“微网实格+”柔性管理模式,增强治理的弹性与针对性。牧区推行“联户制”,在远牧点按10至20户组建联户组,做到“游牧不游离”;农区通过设立党小组、派驻党员,将微网格与“流动网格”结合,确保外出群众“离乡不离管”;寺庙构建“干部+僧人+民警”微网格模式,提升依法治理能力、优化僧尼民生服务。通过“远近互补、动静结合”,有效破解不同区域治理难题。

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治理闭环“高效指挥”。阿坝州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资源,实现“多中心合一”。健全“网格发现、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协同销号”工作机制,形成闭环处理流程,提升治理效能。阿坝县跨区域多部门联动管控协作、红原县“一站式”解纷、黑水县“逢场式工作法”实现农村社区与外出群众网格双向联动、九寨沟等县“网格+服务”提升旅游综合服务保障、法院系统组建专业性网格微法庭主动参与社会基层前端治理、教育系统设立专属微网格等做法,有效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服务群众质效。

阿坝州“微网实格”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推动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其核心在于坚持“多元共治、精准施策”。

坚持党建引领,为治理服务提供保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网格治理全过程,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发挥政治引领与组织协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因地制宜,增强深化治理实效。不照搬外地模式,依据地区实际划分网格、配置资源、制定策略,既避免“一刀切”弊端,又增强治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坚持科技赋能,强化高效治理支撑。运用阿坝州“你拍我办·微网实格”随手拍小程序、“数字乡村一张图”、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网格E通手机终端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治理信息实时收集、快速流转,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

坚持多元共治,促进五治深度融合。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志愿者等多种力量进网入格,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文/陈顺清、梁敏、董泽友)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