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王超 通讯员 王泽芬 唐海燕
今年40岁的谢雷,是江麓集团产品研究院一名普通的装备试验保障人员。他的爷爷谢振钟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战场负伤后,主动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前往太行山、北京、包头等地兵工厂工作。1975年,谢雷父亲谢润田追随父辈的足迹,进入617厂(现为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在父辈的影响下,谢雷从小立下报国志,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高薪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江麓集团做一名兵工人。
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忠诚接力,他们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国防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谢雷父亲谢润田工作照。(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国家让咱去哪儿,咱就去哪儿”
1911年,谢振钟出生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年岁稍长时,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志向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跟着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谢振钟和战友凭着坚定意志和无畏勇气,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护人民的钢铁长城。
“轰!”一次战斗中,敌军火力如潮水般袭来,伴随阵阵喊杀声,战士们向敌方阵地发起进攻。一阵浓烟火光后,谢振钟腿部中枪,倒在血泊中。经过医生的抢救,谢振钟保住了性命。但遗憾的是,他再也无法回到战场。
谢振钟深知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自己绝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身体痊愈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前往太行山兵工厂工作。“我能活着已经很幸福了,人要懂得知足。”
新中国成立后,谢振钟又奉命调至北京618厂。就在工作刚有起色时,谢振钟接到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任务,没有丝毫犹豫,他背上行囊奔赴包头,投身617厂(现为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建设。
“国家让咱去哪儿,咱就去哪儿。”谢振钟的回答,简单干脆。
在617厂,谢振钟从事的是锻造工作。彼时的工厂车间,条件异常艰苦:与火炉为伴,以钢铁为友。作业时铁屑四溅,稍不留神就会溅到皮肤上,一烫一个泡。工件的飞边、毛刺经常扎破手指,机器需要人拉肩扛……工作在偏远的地方,经受着种种考验,谢振钟却任劳任怨。经历过战火硝烟,他深知产品质量关乎前线战士的生死存亡。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谢振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为厂里技能水平最高的锻工。
有一年,苏联专家到617厂考察,想考验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时任厂长急得直搓手,忙找到谢振钟,将其推向前:“老谢,给咱争口气!”谢振钟未说话,轻轻铺开一张黄油纸,将一块手表放在下面。只见他踩动踏板,气锤高高扬起,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尔后,随着“咚”声响起,锤落纸起——黄油纸完好无损,底下的手表秒针依然在跳动。
“中国工匠,了不起!”苏联专家当场竖起大拇指。
很多年过去,每次和晚辈说起那段峥嵘岁月,谢振钟仍激动不已。而这个故事也像一粒种子,悄然播撒进谢雷幼小的心灵土壤里。
谢雷(右三)和团队开展装备试验保障工作。(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活干好,让前线战士放心”
岁月流转。在父辈精神感召下,1975年,20岁的谢润田接过父亲的旗帜,成为“兵工二代”。
比起父辈,谢润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善。不变的,是那颗坚韧、奉献的心。
“因为常年盯着量具刻度,父亲的眼睛提前衰老了,妈妈开玩笑说那都是被卡尺‘啃’坏的。”谢雷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车工,谢润田明白,自己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每逢国庆阅兵前夕,他都主动请缨承担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重任。其间,连续30多个小时连轴转是他的工作常态。有时谢雷半夜醒来,看见母亲把冷了的饭菜重新热好,再打包送去车间。
“父亲常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活干好,让前线战士放心。”谢雷介绍,父亲的性格和爷爷很像,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埋头苦干和默默奉献。在那个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父亲经手的数万件产品,未出现一次质量事故。
随着年岁增长,谢雷渐渐明白,父亲手中的卡尺,丈量的不仅是零件的精度,还有他近乎苛刻的自律和对完美的追求。
“只要国家召唤,责无旁贷、一往无前”
祖辈、父辈言传身教的家国情怀,早已在谢雷心中深深扎根。2007年,面对人生选择,他毅然投身国防事业,成为江麓集团的一名技术员。
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到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谢雷用7年时间在一次次故障排查与试验攻坚中,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成长路。尤其是自2014年起,谢雷着手参与装备试验保障工作,开启了奔赴极限试验场的征程。荒漠戈壁、雪域高原、海哨边防……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生命禁区”,成了他经常奔赴的“考场”。
那是2023年,某型新型装备竞标前夜,在封车前最后一次跑车试验中,谢雷发现车辆跑动姿态异常。凭借多年经验,他快速判断是驱动电机出了问题。此时车辆已密封,拆解风险极大,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竞标失败。
“拆吗?”团队一片沉默。
“有把握吗?”总体设计师又问。
沉默了几秒,谢雷语气坚定地回答:“必须拆!”
深夜,吊车升起车体,榔头一点点砸出轮毂电机。拆下驱动电机,大伙果然发现装备有根线路虚接。若不及时处理,车辆将彻底失去转向能力。
修复、复装、试车……直到次日凌晨1时,车辆重新启动并保持稳定运行。
另一次任务则更为紧急。
那次,谢雷所在团队临时接到任务,要求迅速装配一台新型装备配合兄弟单位参评比赛。时间极短,无图纸、无专业人士指导,仅有空车体和一堆零部件。为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谢雷采取“双线作战”法,白天指导工人焊接搭架、自制配合件,晚上伏案画图。那半个月,他不断压缩休息时间,实在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凭借顽强毅力和专业精神,谢雷和团队硬是完成了任务。
2014年至今,谢雷平均每年出差260天以上,最多一年达到320天。他走遍18个省、33个城市,参与百余项重大试验任务,用一次次与极限的较量,为祖国新型装备铺就通向胜利的道路。
谢雷妻子陈观燕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谢雷近几年的足迹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连成一条横跨大江南北的奋斗轨迹。说起丈夫,陈观燕形容他像一只“逆行的候鸟”,只要国家召唤,他必责无旁贷、一往无前。
从谢振钟到谢润田再到谢雷,三代兵工人经历不同,但一脉相承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胸怀家国的一家人,不传金不传银,而是把红色基因当成传家宝,传承爱国强军之志,勾画出接续奋斗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