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与他们对话,我想问问:‘彭大娘,老二已经牺牲了,老大、老三、老小您又都给送上了前线,哪怕留一个在身边照顾您啊……’‘去吧,都去吧,去打个大胜仗,给老二和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金秋送爽,硕果盈枝,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1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全县11.4万师生跨越空间距离,通过网络云端共同参与沂蒙精神代代传—“师生共上一堂课”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活动。
活动现场,沂蒙精神宣讲、情景演绎轮番上演,演员们用生动的台词和细腻的动作,还原了沂蒙群众支援前线的经典场景,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将可歌可泣的沂蒙故事搬进校园,让红色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我今天讲述的是沂蒙红嫂李凤兰的故事,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述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不光有冲锋陷阵的英雄,还有在我们身边愿意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让他们知道英雄就在身边,这节课就没有白上。”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培训室教员邵慧琪介绍道。
一个个红色故事的生动讲述,一件件真实历史的深情演绎,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也让大家对沂蒙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今天我有幸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结束之后内心仍久久不能平复,仿佛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指引着我们继续奋斗。”沂南二中学生李雨说道。
这种“沉浸式育人”模式,既激发了学生们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感,也助力构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成长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些红色故事、沂蒙精神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了解历史、铭记英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年心中代代相传。”沂南二中教师闫丽丽感慨道。
身处沂蒙山腹地,红色是沂南的精神底色,沂蒙精神更是血脉传承中的宝贵财富,如何让这份精神在每一位师生身上得以体现、得以传承无疑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为此,沂南县紧紧围绕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这一主体,将沂蒙精神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开展“带着沂蒙精神上大学”“开学第一课”等特色活动。
聚焦思政教育,沂南县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的思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沂蒙精神教育,让学生从了解中国历史、党的历史、沂南革命历史入手,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小学生,重在“感知与启蒙”:从红色故事中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的情感,在日常中学会关心他人、孝敬长辈、勤俭节约;对于中学生,重在“体验与力行”:主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要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勇敢迎接学业与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以坚强的意志不断超越自我、向前进步;对于高中生,重在“内化与引领”:将沂蒙精神转化为理想信念,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勤奋学习、锤炼本领,脚踏实地、胸怀家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对于教师队伍,践行沂蒙精神,则重在“示范与传承”,注重引导其以“四有”教师为目标,持续以智慧与爱,守护每一份成长,做孩子们人生路上温暖的引路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扎根教育事业,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沂南县还将思政课堂移动到校外,实现了思政课向开放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到王换于纪念馆开展美术作品创作,现场举办“我为王奶奶画张像”活动;到革命歌曲诞生地孙祖镇东高庄村聆听歌曲创造历程,现场学唱《跟着共产党走》;到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情景剧场观看沉浸式演出《火线桥》《民兵连》《妇救会》……在沉浸式体验中让学生们接受了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开展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融血脉,在中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实现强德固本、培根铸魂,赓续红色基因。”沂南县教育和体育局德育办主任戚景峰表示。
这场跨越时空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启蒙,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起点。下一步,沂南县将持续推动红色基因、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推动红色教育从“开学第一课”至“每日常态课”,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郭玥辰 康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