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在岭南水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是有名的古村——有700多年历史;但也曾是著名的“问题村”——负债一度达4.7亿元。
经过20余年努力,龙津已是人均年分红3万元的“富裕村”,更荣获“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家风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文化焕新、风景愈美,经济活力日新又新,龙津做对了什么?
织密党建“责任网”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普遍存在管理责任不清、资源分配不均、服务供给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龙津村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主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下的高效治理“责任网”。
龙津开全省之先,探索“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2014年起将全村划分为若干治理片区,村内46名50岁以下党员与69名村民代表结对分组,平均每对负责联系6家厂企商户;每月至少两次深入企业一线细致检查生产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反馈,并在每季度户主大会上公开汇报。如此“定责、定人、定岗、定期”的党员代表编组联户,让基层治理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嵌合,村治有了起色,村组两级总收入不断上扬。
在龙津,全村凡家庭中有党员或村民代表的,都在住宅门口醒目位置统一悬挂“共产党员户”或“村民代表户”标志牌。凭着这些牌子背后的热心,“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成为现实。
集体经济能“造血”
乡村要振兴,集体经济需转型。转型的第一步,往往得从“清债”开始,龙津村是怎么迈出的呢?
龙津将这一步分作四步走:一是明确债权债务的责任主体,积极沟通,充分协商;二是关停村办企业,止损不增新债,彻底终结低效运营企业;三是转制集体企业,保留物业所有权、转出使用权,构建更具市场效率的经营体系;四是依法回购抵押资产,将回收资产纳入新一轮统筹规划和产业布局之中。如今,龙津不仅实现村级债务“清零”,还构建起制度完善、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现代化集体经济管理体系。
2017年,龙津投资190多万元建设佛山市首个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交易站,创新实施村委会负责决策、交易站负责执行、监事会负责监督的运行机制,通过交易站实施公开竞价、阳光操作,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显著提升,如建筑面积逾800平方米的光明工业区53号厂房,租金从每月8元/平方米提升至13元/平方米。龙津也因此成为禅城区首个“三资”管理示范村。
弘扬古训润乡风
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龙津村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乡村发展的根与魂,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村。
从有百年历史的“龙津古训”入手,龙津努力让古训“活”起来、村民“用”起来:巧妙地将古训格言镌刻于河涌护栏,融入法治公园的“学法守法亭”,更借助文化长廊、互动展板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朗诵比赛、研学活动、故事会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古训从“墙上挂”变成了“心中信”。
文化认同催生文明乡风。龙津提炼出“明德、爱家、孝义、传承、谦信、互助、和美、共融”十六字箴言,是为“和美龙津”的核心价值。从评选“和美家庭”到推行“邻里守望”,一系列赓续传统、更新古俗的创意活动引发村民热烈反响,让“家风正、民风淳、村风清”成为龙津的亮丽名片。
乡村亦是风景区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重“颜值”,更重“品质”。2015年,龙津村提出“乡村即景点”,致力重塑岭南水乡风貌。整治河涌、修建护栏、铺设步道,“水清岸绿、宜居宜游”的生态景观在村中重现。同时,廖锦涛烈士广场、格治公园等一批集文化传承、休闲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先后建成,让村民看得见乡愁、摸得着历史。
“建”的同时,龙津也不放松“管”与“治”。村里明确规定,不得将剩饭剩菜倒入下水道、鱼塘或河涌,生活垃圾、餐厨残余等必须用胶袋封口后方可投放。这一规定的严格执行,有效遏制了农村常见的“脏乱差”问题。
此外,龙津着力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发动村民利用院落空间,通过旧物再利用等方式参与“美丽庭院”创建,用“绣花功夫”实现“一家美带动家家美,家家美带动乡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