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洪山再登全国百强区 科创引领动能澎湃

2025-08-08 11:45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8月5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及2025年全国百强区榜单。湖北省共有10个区上榜,洪山区位列全国第79位。

赛迪顾问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国内权威的经济研究机构。本次百强区评选延续了“地区生产总值大于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于20亿元”的“双门槛”标准,并围绕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共享发展五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大学之城”的硬核实力

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的洪山区,坐拥35所高校、60万名在校大学生、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9名两院院士。作为与北京海淀、上海杨浦齐名的全国三大科教密集区,这里创新活力涌动。

2024年,洪山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总数突破1500家,持续位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环理工大创新街区获批市级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初见成效。

系统转化“智力富矿”

数据背后,是洪山区系统性推动高校“智力富矿”向产业“发展动能”转化的努力。去年,洪山区重组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并成立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中心。

坚持以“用”为导向,着力打通创新资源转化路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全程扶持科技项目成长落地,共享发展红利。

全年新增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10家,同时获批2个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8万平方米、孵化载体7家,市级及以上孵化载体数量和面积均居中心城区第一。

经济运行的韧性答卷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2024年洪山区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全区新增市场主体5.6万户,总量突破23.7万户,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四上”企业达1072家,区域综合实力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个。举办主题招商活动8场,签约项目121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成功吸引10家总部企业落户。

科技创新的“洪山路径”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创新种子发展为产业森林——洪山科创大厦内,创新力量蓬勃生长。

作为洪山区首个“区校企”三方共建的科创中枢,这里依托60亿元政府产业基金,滋养了160余个科创项目破土而出。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全球首创“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华中农业大学的虾壳转化技术等,均展示了科技赋能的巨大潜力。

去年,洪山区在全省政府层面率先实施“先投后股”改革,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资金池,全年首批征集项目60个,核准支持项目13个。充分发挥“洪山引导基金”和“洪山母基金”的撬动作用,共核准子基金30只,签约规模近160亿元,连续多年获评融中榜“中国最佳产业投资聚集区”。

全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9场,落地校企合作“揭榜挂帅”攻关项目19个,完成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210亿元。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00余家,6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百强,认定“瞪羚企业”83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8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洪山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自主研发的“数字街道”平台获评全国“2024年数字政府建设五十佳优秀创新案例”,“优化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制度”改革被列为2024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试点。

在全市率先开展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省级改革试点,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成立全市首家社保费争议调解中心,全区191个社区实现“商会直通车”服务全覆盖。

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7.5亿元,占比超九成。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24场,为1177家市场主体争取担保贷款13.9亿元,通过纳税信用、专利质押等方式融资授信38.5亿元,惠企服务成效显著。

“山水星光”计划引领未来

今年,洪山区发布“山水星光”计划,提出加速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提升企业培育、焕新街区品质、开放消费场景五大行动,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同步发布“星光科转8条”,拿出“真金白银”最高5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计划围绕高校周边区域,打造南湖硅巷、珞喻硅巷、狮山硅巷及青菱硅巷4个创新创业地标。

正逐步实现山、水、校、产、城高度融合的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已成为洪山向全国展示的崭新名片。(记者 肖满)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