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四川大学河南籍学子一行6人,组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调研团“河洛新韵•青春筑梦”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唐三彩村、平乐牡丹画产业园与卫坡古村开展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以专业之眼融入田野,以文化之心回应时代之问,以青年之责关注社会发展,在工坊与村落之间完成一场跨学科学习与思想交流,在社会大课堂与专业知识之间完成了一次学思践悟与成长见证。此次调研实践,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行走,又是一场直抵灵魂的课堂,更是一次受益终生的教育。
亲历所学:新知识领悟衔接学科
实地的考察与学习为同学们带来不同于自我学科“一亩三分地”之下的理论内容,这是视野与认知的新图谱,让学生系统接触非遗工艺、产业规划与政策落地体系。从唐三彩的“制模-修坯-施釉”七十二道工序,到牡丹画“培训-创作-电商”产业闭环;从卫坡村“古建活化+品牌招商”的资本运作,到平乐村“以商养艺”的良性循环。关键的是,他们读懂了政策落地的逻辑——南石山村支部书记莫向楠详解的“非遗保护框架内创新”、平乐镇孙跃芳副镇长阐释的“文旅
产业链整合”,让抽象的政策文本化作可触可感的“振兴活图谱”。在南石山高氏三彩传习馆,全方面了解到唐三彩制坯、釉烧、温控等工序,来自电子工程专业茹雅同学说道:“釉料配比与窑温控制,就是是非遗中的理化系统与技术融合。”在平乐牡丹画产业园,“农民画家”以直播、研学为路径,将文化创意转为经济收入;政府层面推动“非遗+企业+平台”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把政策转化为落地实效,学生们切身体会国家战略如何精准服务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
行走现实:新场景课堂深化体验
社会实践是一场从学校读“有字之书”到社会读“无字之书”的深切体验。实践课堂跨越空间限制,切切实实落地乡野:窑口前现场描线、古院里听讲解、会议室里交流产业路径、直播间中参与脚本策划。中国画专业的石晶同学感叹:“素坯小心翼翼描线的时候,釉火传承深深刻入我的心底,比课堂更具精神温度。”广播电视编导学生以镜头聚焦“白发”画师,尝试将他们的故事转化为镜头下的情感表达;医学专业学生结合心理健康理论,为研学拓展板块“艺术+疗愈”提出可行建议…这种学科交叉的乡村实践,形成了教学、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新课堂。这种现场化、具象化的实践教育过程,启示我们:大学教育更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现实问题为核心、以现场体验为载体、以学用结合为场景、多维度协同育人的教育链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交流互动:新对话拓展情理交融
调研团队通过与传承人、生产者、建设者以及干部队伍的四维对话并叩问: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到底该如何落地。“慢工细活敌不过快钱诱惑。”唐三彩传承人高水旺的一席话直击青年内心。文化之困不在技艺,而在节奏。当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摆上台面,青年要回答的不是“要不要保”,而是“如何保得住”。与地方干部的对谈中,“非遗保护框架内的创新探索”“景德镇式产业构建蓝图”等表述频频出现。调研不是听热词,而是追问热词背后的现实支点。例如平乐村通过“分客群引流+反哺画师”完成产业闭环,背后是对“以商养艺”模式的深度理解;而卫坡村以“古建+新业态”招商的尝试,则提示我们文化资源如何与市场逻辑真正对话。这些对话交流,对青年而言不仅是学习,更是提醒:文化赋能不能只是观赏性的,而应是生产性的,是带得走、用得上的真实能力。
学有所思:新反思深化实践之悟
实践过程中,青年学生们不止看到文化价值浮光,而是在对比与反思中理解文化振兴的实质。与传统窑火共呼吸,体会科技加持下的效率提升;与政策制定者对话,理解乡村振兴不是概念,而是制度建设;与村民并肩而行,他们感知文化自信如何贴近现实生活。电子工程专业的王同学说:“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守护文化温度的桥梁。”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易紫涵表示:“好的叙事,
能让一个地方重新被看见。”医学专业马秋妤深感:“医生也能用专业呵护文化人群的身体与故事。”绘画专业石晶总结:“非遗不应被封存,而应被放活。”
知行合一:新启发凝聚青春担当
行走在实践场景中的震撼与感动,终将化成青年学子的行动与自觉。实践让同学们意识何玲舞蹈:文化不仅可传承,更能生长。高龄画师为国际订单签字的画面令石晶同学动容:“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支撑经济硬实力。”医学专业成员正在撰写“非遗从业者健康保障计划”,电子工程同学提出“智能窑火监控”解决方案;而绘画与编导专业学生正在策划将非遗元素融入校园文创产品与传播栏目。他们认为,新时代青年应有文化认同,也要具备行动能力:通过创意实践,将文化传承转化为社区振兴与行业创新的生动篇章。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堂受教育、长才干的社会课堂,更是一场强担当、做贡献的精彩启航。通过新知识吸纳、新场景体验、新对话拓展、新启发凝聚,同学们继续深化对何为“文化自信”的理解:它不仅是文化认同,更是系统行动,是跨越专业界限和地域界限的沉浸式落地能力。未来,他们将继续用所学之长,推动非遗扎根乡村、拓宽传播渠道、丰富应用场景;以青春之笔、行动之卷,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新时代青年,正在以使命担当续写文化复兴新篇。(通讯员 郭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