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蹭饭”的智慧

2025-07-31 10:42
来源:群众新闻网

“到点了,蹭饭!蹭饭!”还有谁没有被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魔性笑声和台词洗脑。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彻底“火”出圈了!他在村子里还多了位101岁高龄的奶奶,“祖孙俩”的故事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温暖万千网友。

(一)

27岁的董桂林,自今年2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尚不熟悉的村民,他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破冰方式——走进村民家中“蹭饭”。每到饭点,他就揣着个小猪佩奇图案的搪瓷碗往村民家钻。

董桂林拿着小猪佩奇碗走向村民家(图源:央广网)

这“蹭饭”可不是空着手上门。每次董桂林都拎着牛奶、鸡蛋、面粉这类实在东西,专挑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户家去。在张奶奶家的柴火灶前,他边扒拉红薯稀饭边听老人念叨药费报销的事儿;蹲在李大爷的小板凳上,就着一碟咸菜问清楚地里小麦的墒情。吃完饭挽起袖子,帮着刷碗、喂猪、扫院子是常事,临走前还会掏出手机,把老人们的诉求记在备忘录里。

这股子“干饭”劲头被他随手拍成短视频,没脚本没滤镜,就拍灶台上的热气、碗里的家常菜,配着“今天又蹭到王大娘的手工面条,香得很”这类大白话文案。没想到,端着卡通碗蹲在灶台边扒饭的画面,配上他一口接地气的方言,在网上火得没边——短视频播放量噌噌破千万,260多万网友成了他的“云监工”。更有网友笑称董书记这“干饭魂”加“网感”,妥妥新时代村官的“通关秘籍”,纷纷呼喊各自村里第一书记来“抄作业”。

(二)

从最初叩门时的拘谨,到现在被大伙抢着往屋里拽,董桂林蹭饭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魔力”?

“空手不登三宝殿”的实在。董桂林的“蹭饭”,从来不是“白蹭”。牛奶、鸡蛋、面粉是标配,赶上节气还会拎两斤月饼、一把艾草。饭桌上,他剥蒜的手没停,耳朵也没闲着:张婶说孙女上学的路坑洼,他扒拉着面条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刘叔愁着玉米销路,他端着碗就往地头跑,拍了视频配文“咱村的甜玉米,咬一口爆汁”。没有会议桌前的拘谨,不用反复斟酌措辞,村民随口一句“家里孩子上学路不好走”,或是“今年收成总差点火候”,都被他默默记在心里。这种短平快却直击要害的沟通,既让村民卸下防备,也让他能迅速梳理需求,为后续工作找准发力点。网友看得明白:“这哪是蹭饭,是带着诚意来听心里话的。”

董桂林遇到村民总会停下来聊两句家常(图源:央广网)

“蹲下身子说话”的姿态。在董桂林的视频里,没见过他坐在主位上,要么蹲在灶台边,要么和大爷并排蜷在小马扎上,碗沿碰着碗沿,像极了自家人。有次拍王奶奶做芝麻盐,老人颤巍巍地往他碗里舀,他张口就来“比超市卖的香十倍”,逗得老人直抹笑出的眼泪。这种“没架子”不是演的——吃完饭抢着刷碗,见着农活主动搭把手,村民说他“比自家娃还勤快”。董桂林用“蹭饭”的智慧,既破解了干群沟通的难题,也为新时代基层干部树立了务实为民的鲜活榜样。就像网友说的:“干部肯弯腰,群众才肯掏心窝。”

“把日子过成生意”的巧思。董桂林的镜头里,不光有饭菜香,还有村里的“宝贝”:李奶奶腌的彩椒酱、张大爷炒的芝麻盐、合作社的烤鸭蛋,都成了饭桌上的“背景板”。他不说“带货”,只拍“今天蹭饭配的彩椒酱,辣得过瘾”,评论区立马有人喊“给我来两瓶”。热气腾腾的饭菜、其乐融融的用餐氛围,既展现了产品的原生品质,又传递出浓浓的乡土情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植入”,让土特产成了“网红”,给村民、村集体带来了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

(三)

一碗家常饭,蹭掉了干部架子,蹭热了干群关系,更蹭出了千万网友的共鸣。这哪里是简单的工作方法创新?分明是把“初心”炒进了家常菜,让“使命”飘在了炊烟里。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董桂林用最家常的姿势,把“为民”二字熬进了烟火气里。时代在变,联系群众的法子也在翻新:从田间地头的蹲点,到社区楼道的敲门;从记在本子上的民情,到存在云端的台账。那颗“以百姓心为心”的赤诚,从来没变过。说到底,群众眼里的好干部,不过是把他们的“柴米油盐”当真事办,让“为民服务”不是墙上字,而是碗里热乎饭。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董桂林将办公室搬到灶台边,用“蹭饭”打破干群之间的“隔心墙”,让政策在家长里短中传递,让问题在碗筷交错间化解。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理念。干部肯脱鞋踩泥、弯腰听诉,把群众的“愁眉苦脸”变成“任务清单”,才能读懂基层这本“活字典”,摸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用“网感”激活乡村振兴“流量密码”。基层天地广,可别只盯着公告栏、会议桌。短视频里能晒田野风光,直播间里能卖农特产品,就连“蹭饭”都能变成带货现场——这波操作,既让村集体“家底”厚起来,也让基层工作在镜头前更透明规范。对青年干部来说,扎根基层得有两样本事:脚下要沾得住泥土,手上得玩得转新技。用创新思维搭起党群连心桥,让老办法焕新活力,才能在基层站得稳、干得好。

“蹭饭书记”火了,看似是个人魅力的偶然,实则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玩得转“网感”,也守得住“土味”;能“蹭”出热度,更能“蹭”出实效;有走红的运气,更有长红的底气……新时代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富平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