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哈尔滨市阿城区金城街道热电社区的“红色守望”微信群已然热闹非凡。一连串微信提示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群里老人们忙着上传今天的早餐照片——蒸饺配小米粥、牛奶加鸡蛋、烧饼配豆浆……如今这场“早餐打卡”活动,让单大爷彻底告别了“对付式早餐”。“现在每天琢磨着变花样做早餐,打卡得及时,社区还送鸡蛋呢,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单大爷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这晒早餐可不光是图个热闹,背后是阿城区党建引领“红色守望”行动的一片心。社区网格员们盯着这些照片,不光看大家吃得香不香,更留神谁家老人没按时吃、吃得少了,悄然织就一张健康监测网。前阵子,一位老人连着三天早餐照片都是一样的。网格员立马上门,果然发现老人身体不舒服,急忙帮着联系了医生。这“线上晒饭”,成了“线下守护”的好帮手。如今,暖心的“早餐打卡”已经在阿城区的4个村和4个社区试点,覆盖了200多位老人,实实在在的服务就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
“早餐打卡”为啥这么受欢迎?根子还是扎在阿城区真抓实干的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中,藏在基层党建的“强基工程”上。区里把党建引领当作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干部们实实在在往下跑。今年以来,阿城区推动机关单位党组织为社区办实事96件,2300余名在职党员化身志愿者穿梭在街巷里。翻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民情日记”,9700余次入户走访记录着家长里短,2000余条群众诉求清单化作2260件惠民实事,字里行间写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
“‘小日记’撬动‘大服务’,民情日记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把居民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都记在本子上,真正把为民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里。”阿城区委组织部组织二科郭世荣说。
在通城街道货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民情日记”里,密密麻麻记着独居老人的用药时间、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路线。社区不仅建立“一户一档”的帮扶档案,更联合医院把眼科诊室搬到居民楼下。“以前查眼睛得跑大医院,现在楼下家门口就有人给做详细检查,还教我们护眼知识,这服务太到位了!”刚做完白内障筛查的李阿姨竖起大拇指。
从晒早餐的“小约定”到2300多人次党员志愿者的“红马甲”,从“民情日记”里的民生小事到2260件惠民实事,阿城区用能力作风建设这根“绣花针”,一针一线地把温暖缝进了独居老人、困难群众的心窝里。就像社区干部们常念叨的:“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把这些事记牢了、办妥了,社区才更有家的味道,服务才真正暖到人心里。”居民们心里也有杆秤:“有人真惦记着咱,这日子过得才踏实、有奔头!”(王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