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重庆忠县:林海“生金记”

2025-07-25 18:20
来源:七一客户端

七月的烈日炙烤着巴渝大地,但在重庆忠县磨子土家族乡、金声乡、官坝镇、金鸡镇等地的密林深处,却是另一番景象:南板蓝根的枝叶在斑驳光影中舒展,竹荪顶着雪白的菌裙破土而出,百部、淫羊藿等药材在腐叶间悄然生长。

忠县30万亩的国家储备林,正上演着“绿叶变金叶”的生态传奇——国储林+南板蓝根、菌菇、中药材,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 

 忠县磨子乡南板蓝根基地。图/赵军

林下织锦,南板蓝根染出共富画卷

“沙沙沙、沙沙沙……”7月21日清晨,晨雾未散,官坝镇三峰村的林间已响起收割声。村民范远华弯腰挥镰,板蓝根枝叶很快堆成小山。

不远处,几个妇女正麻利地用绳索捆扎板蓝根枝叶,转眼便成束待运。此刻无人机正悬停半空,挂钩稳稳钩住网兜升空,沿着预设航线径直飞向盘山公路边。

以往靠人力挑运两三里山路的光景早已改变。范远华指着空中穿梭的无人机笑道:“这可是会飞的‘搬运工’!”

这些富含天然靛蓝素的植物,通过“空中走廊”直达停靠在公路边的货车上,等待送往贵州等地的染料工厂。

 忠县官坝镇南板蓝根基地施工无人机吊运南板蓝根。图/赵军

晨光中,又一架无人机从树冠间钻出,在晨光里划出一道灵动的弧线,宛如一只衔着金穗的报喜鸟。

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是忠县“国储林+股权化改革+南板蓝根”的改革“试验田”。当地国储林下天然的遮阴保湿环境,恰好契合南板蓝根的生长习性。忠县在磨子土家族乡推出“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后,这种兼具染料与药材双重价值的蓝染植物,逐渐长成了“三金植物”:土地流转金让竹山村集体年入5250元;产业分红金再添6000多元;村民参与劳务,每天稳赚80元。

“以前守着林子愁饭吃,现在林荫底下能生钱!”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华笑容满面。

几年前,中国林业集团重庆林投忠州公司在竹山村建设南板蓝根种植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片试验田扩大至其他乡镇超千亩,年产值达280万元。昔日的“试验田”已结出了丰硕成果。

菌菇童话,竹荪撑起“生态伞”

7月22日清晨,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里,村民崔志英提着竹篮在松林间穿梭。她轻轻托起一株竹荪,菌裙如纱似雾,在晨光中宛若林中仙子。“这宝贝就爱阴湿,腐叶是天然养料,根本不用化肥!”说话间,她已采满一篮“雪裙仙子”。

作为“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的“老员工”,崔志英的采摘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如今每天能采收10公斤竹荪,指尖翻飞间尽是丰收的喜悦。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大球盖菇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竹荪丰收,村民笑开怀。图/赵军

近几年,忠县在白石镇巴岭村丰富的高海拔笋竹林、马尾松林地,实施“国储林+菌菇”发展模式,在林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等珍稀菌菇,在当地建起“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

竹荪作为林下菌菇中的“当家花旦”,更是产业示范园的核心招牌。在这片海拔600米的林地里,藏着精妙的“菌菇时钟”:夏秋季节,竹荪绽放,亩产值1万元;冬春季节,大球盖菇“接班”,亩赚6000余元。这片50亩的林地,在“夏秋产竹荪、冬春收球盖菇”的科学间种模式下,每年增加产值达80万元。

“药香”密码,百部丛中藏“金方”

如今的忠县,正以“国储林”为基础,编织出一幅多元发展的林下经济图景:磨子土家族乡、官坝镇等地,“国储林+南板蓝根”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渐成规模;白石镇巴营社区依托地理优势,建起“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金鸡镇、金声乡则扎根林药产业,在林下种植百部、淫羊藿、五倍子等特色药材,培育出“林药共生”的发展之路。

金鸡镇的林药基地里,农技专家正教村民辨认淫羊藿的采收节点,“叶子背面泛紫才是最佳药效期。”在金声乡的一处林地,百部、五倍子等药材在林下蔓生,形成天然的“立体药库”。

 忠县金鸡镇淫羊藿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金鸡镇、金声乡近300亩的中药材基地,以林下经济带动农民就业,目前已种下淫羊藿、百部、鱼腥草等多种药材,实现年产值增收近100万元,实现了“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储林+林下经济”,看滔滔绿海如何起“金山”。重庆林投忠州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技术支撑,扩大南板蓝根种植规模,依托林地天然优势提升品质与产量,力争建成万亩示范园;稳步拓展林菌培育版图,优化菌菇品种结构,推动“林菌共生”模式向集约化、标准化升级,让林下菌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深耕多元化林下中药材种植,因地制宜引进适配品种,构建“一林多品、一季多收”的立体种植体系,让森林资源利用率再上台阶,让国储林真正长出“真金白银”。

作者:赵军 韩丽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