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青烽赣行,吉火燎原——井冈山大学实践团寻访抗战印迹(总结篇)

2025-07-22 11:06
来源: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2025年江西省高校“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大思政实践活动部署,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建了“青烽赣行,吉火燎原”暑期社会实践团。

图片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2025年江西省高校“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大思政实践活动部署,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建了“青烽赣行,吉火燎原”暑期社会实践团。

红色足迹:在历史地标中触摸精神密码

江西青年服务团于1938年1月在南昌成立,是国共合办的合法性群众青年抗日团体,下设10个大队,分别赴九江、吉安、上饶、赣州等地开展了声势浩大、颇有成效的抗战宣传工作,后因国民党的破坏与南昌的失守,青年服务团被一再裁编,以至被完全肢解和撤销。江西青年服务团是抗战初期省内规模最大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是青年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生动写照。

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抗战热土,在斑驳砖瓦间,寻访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迹。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通过步枪、军装等实物,感受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在浙大西迁陈列馆,体悟知识分子“以笔为枪”的报国情怀;在马家洲集中营,成员们透过三米高墙与尖竹篱笆,感受共产党人在绝境中的不屈意志;于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旧址,探寻教育家陈鹤琴在战火中以教育为刃的抗战担当。从南昌到吉安,从军部到集中营,这些地理坐标化作可触摸的立体史册,让成员们清晰地感受到抗战岁月的真实脉动。

图片
挖掘史料:在文献档案中还原历史图景

实践团以考古般的严谨与热忱,梳理尘封的文献和档案,让泛黄纸页间的铁血忠魂跨越时空。从江西省档案馆的《江西民国日报》合订本、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到泰和县地方史料,从扶园中学的校史资料到中共东南分局旧址的雕塑,这些散落的史料如同一块块拼图,在实践团的细心梳理下,江西青年服务团的组织架构、核心人物、宣传活动等历史细节逐一显现出来,在历史中连缀成章。岁月尘封的抗战记忆,正被一页页拼回民族的集体叙事。

图片

图片

深度访谈:在口述故事中追溯抗战记忆

实践团深入乡间村头,通过真挚的个体叙事,打捞起历史的碎片。在抗战老红军战士王萱春后代的家里,“坚强”二字是对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扶园中学旁的村民家中,83岁老人充满乡音、质朴的讲述令成员们动容;在企业家严先均的讲述与坚守里,实践团看到了战火硝烟里的教育力量,直观感受到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泰和史志办张教良主任的专业讲解,启发实践团以多维视角审视抗战宣传的立体图谱。鲜活生动的人物串连起历史的脉络,隐藏在时光中的故事逐渐清晰和完整起来,拼合起人民视角下的抗战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多元活动:在沉浸体验中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团以书声和歌声,搭建起传承的精神立交桥,用青年话语激活红色文化基因。阳明书院里齐声诵读《论持久战》,复刻当年“七七读书会”的红色场景;八一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与南昌大学实践队共唱爱国歌曲;在东南分局旧址,以红色剧本杀重译信仰密码;在马家洲集中营,党员们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此外,团队还与华东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实践队交流探讨,在思想碰撞中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活力。

微课宣讲:在青春担当中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团成员主动承担起红色故事的传播者,从场馆微课到社区宣讲,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初心。实践团成员王子与以“青年在战火中合唱”为题讲授微党课,还原了青年服务团组织歌咏大游行的场景;罗丹以“硝烟中的青春模样”为主题,呈现抗战中青年的使命担当;颜致森在浙大西迁陈列馆担任讲解员,讲述文军西征带给当代学子的深刻启示;欧阳静之在社区里以毛泽东诗词为脚本,解码抗战精神。从感动到行动,从聆听到宣讲,青年学子已经接力传承,续写新时代的炽热篇章。

图片

图片

实践感悟

23思政罗丹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人物访谈等形式,了解到书本记载之外历史细节,看到青服团成员在抗战中挺身而出的身影。这些青年用笔墨、歌声、脚步,促进江西抗日救国运动开展。这次实践像一堂生动的课,让我懂得:青春的重量,永远系于家国。如今硝烟散尽,但那份“以青春赴使命”的赤诚,永远是照向未来的光。

23思政熊思怡

此次实践,我深入了解了江西青年服务团抗战的历史,也深刻体会到了青年们在抗战时期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教会我们:真正的青春价值,在于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毅,在于以所学所长服务人民的赤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接力传承先辈“青烽”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中燃起新的燎原之火!

23思政李亦依

参观旧址,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故事,查阅档案资料,与专家学者们座谈,先辈们无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画面仿佛浮现在眼前,让我由衷敬佩,也让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作为青年更应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在当下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让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山河永远繁荣昌盛。

23思政陈诗煜

江西省博物馆红色展观的参观让我对江西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史料,展现了江西儿女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让我看到了青年在国家危难时刻的使命与担当,也深深激励着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将这份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融入当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挑重担、奋勇向前。

23思政钟小娇

参与"青烽赣行"红色实践,走访江西多处革命旧址。在历史现场感悟先辈救国图存的赤诚:他们或执笔为剑传播真理,或躬身教育启迪民智,或血战沙场捍卫山河。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的生命力——它不仅是烽火岁月的记忆,更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底气。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我们必将以知行合一的担当,让革命薪火永续传递,用奋斗为民族复兴写下生动注脚。

24马理论研究生欧阳静之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收获很多,每到一处都令我有所触动。踏入泰和县档案馆时,穿上白色消毒外衣的瞬间,庄重感油然而生。一排排铁制柜格沉默矗立,封存着战火纷飞的记忆。触碰历史的脉络,在泛黄的档案中,青年服务团的足迹清晰可见。这些年轻的身影让我明白,正是这样无数的坚守,才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回望历史,更觉今日安宁来之不易。

24马理论研究生王子与

我坐在古老的讲堂里读书,在校园里听着前辈的故事。他们用讲义传播信仰,用课堂唤醒青年。原来,抗战不止在前线,还有许多“没有硝烟的战场”,需要教育去点燃、去守护。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青年思政人的使命感。

24马理论研究生李楚娇

走进历史发生的地方,我仿佛能听见那一代青年的歌声与呐喊。他们用歌声宣传抗战、用脚步走上街头。那是一种很直接、很真诚的爱国方式,也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青年该如何接续这种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4马理论研究生陈天如

这次的行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信仰”这两个字的分量。无论是升旗时的肃穆,还是档案馆里翻阅旧纸张时的安静,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故事依然有力量。我明白了,记忆不该被忘记,历史也不只存在于纪念日,而是需要一代代人去重启、去讲述。

24党史颜致森

在追寻江西青年服务团的抗战足迹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一代青年的热血与担当。走访旧址、聆听后代讲述、查阅档案资料,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青服团的认知,更让我反思当代青年的责任——虽处和平年代,仍应传承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以史为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场跨越赣鄱大地的寻访之旅,让当代青年与抗战历史深度对话。在红色遗址上触摸历史,在档案文献和口述故事中打捞的信仰之光,在正丙角社区的宣讲中落地生根——这不仅是一次从“读懂历史”到“传播精神”的跨越,更是一场从“坚定信念”到“践行担当”的接力。当展馆里的枪炮声在记忆中回响,社区里的讲述便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当先辈的赤诚在心中滚烫,青年的行动便有了矢志不渝的方向。这场实践,是给精神“充电”的修行,更是向未来“出发”的誓师——让沉睡的历史苏醒于当下的行动,让不灭的精神延续于世代的担当。实践团成员将以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精神为指引,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学习与社会实践,让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以青春之力续写报国华章。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