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乐平市众埠镇一处处文化广场上、一座座小游园里热闹起来,休闲的市民三五成群,或吹拉弹唱,或谈笑风生,或散步健身……“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感觉很安全、很舒心。”说起平安建设,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众埠镇有10.3万人口,人口基数大,人员构成复杂。近年来,该镇畅通问需“毛细血管”,运用“三调联动”机制守护平安,在发现矛盾、调处纠纷上双向发力,让基层治理激发新活力,呈现新气象。
在众埠镇综治中心统一的调度流转平台上,由镇村组、司法所、法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及时捕获纠纷苗头。拥有37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众埠镇,通过有效结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让很多纠纷矛盾迎刃而解。
村民陈某一直有个解不开的心结,他固执地认为村里某些干部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众埠镇以信访联席会议为抓手,灵活运用“三调联动”机制,通过公开听证,积极妥善回应陈某诉求,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陈某感动落泪,表示息诉罢访。
警调联动机制的加持,进一步健全了该镇调处纠纷机制。众埠镇派出所形成由1名民警、2名双方当事人和3名专业调解员调处纠纷和会商的机制,警调联动案件化解成功率达98%。拥有44名队员的众乐、德武、星火等3支义警队,已成为众埠镇调处纠纷的品牌和禁毒、防溺水、遏制高价彩礼等宣传的“急先锋”。
内邱村小组的孙某与方某因稻田灌溉产生纠纷,这一幕被旁边的村民拍下视频并发到南山村微信群。很快,调解流程启动,这场邻里纠纷,最终以双方平分放水、方某向孙某道歉而快速平息。
南山村下属管辖着6个自然村,辖区范围大,矛盾纠纷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2018年,由当地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教师等组成的农民互助协会成立,此后,不论是移风易俗、矛盾纠纷调处,还是环境卫生整治,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暑假来临,网格员们切实重视防溺水工作。”在微信群里,这样的提示信息每天都会有很多,网格管理者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并很快抵达责任位置开展工作。
南山村老党员朱银根介绍,防溺水网格员们检查了山塘水库是否安放了防溺水警示牌、救生竿、救生圈和救生绳等,确保无一遗漏才放心。
6月15日,南山村退休老干部吴金林在群里说:内坵村孙某某与吴某某因建房一事发生纠纷,请前往调解。调解员立即赶赴现场,召集双方坐下来,经过两个小时耐心细致地工作,纠纷很快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南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光辉说,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中,农民互助协会、各村妇女队长负责矛盾纠纷收集和上报。驻村干部和农民互助协会“接单”后,及时去化解。
如今,汇集700多村民的“南山村村民微信群”,成为村民们最信赖的民情表达渠道。
“经我所初步处置,认定为非警务警情。现将此警情移送至你室,请你室进行调处。”近日,乐平市众埠镇发生一起彩礼纠纷案,经调查研判,当地派出所将工作移交函送到该镇“红色义警”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多次上门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最终将这起矛盾化解。
2024年,众埠镇依托派出所成立“红色义警”调解工作室,创新运用“五到位工作法”,确保对非警务警情“分流到位、调查到位、解释到位、化解到位、回访到位”。
作为“红色义警”调解工作室负责人,59岁的胡美娥一直在基层工作。当了26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她,深知做好群众工作要从情、理、法多方努力,并始终保持耐心和细心。
一年多来,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红色义警”调解工作室有效弥补了传统调解的不足,矛盾纠纷台账和跟踪回访机制的建立,也避免了问题反弹。截至目前,“红色义警”调解工作室已受理非警务警情67起,调解成功率达96%,全镇纠纷类警情下降29.9%,切实将群众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百姓说事,为百姓办事。”众埠镇党委负责人说,“微说事”“红色义警”和农民互助服务协会等人民调解组织填补了该镇在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基层网格化管理互补共生的村民自治新体系建设的空白,在推进民事纠纷解决、环境整治、双创双修、殡葬改革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力,为探索村民自治提供了有益探索。(程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