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镜头里的青春答卷

2025-07-17 17:15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王嘉新(左)在直播。冯晓广供图

王嘉新(左)在直播。冯晓广供图

夏日暖阳下,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的樱桃林里,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家人们,看这樱桃,颗颗饱满透亮,不打农药、不催熟,咱们太行山的樱桃,天然无污染!”河南店镇选调生、石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嘉新凭借一部手机、一个支架,把直播间搭建到了林间地头,不仅把家乡的特产销售到各地,还通过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传播着当地的文化。

虽然从“大学生”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仅仅一年时间,但王嘉新以镜头为笔,让青春沾满了浓浓的“泥土香”。

2024年,大学刚毕业的王嘉新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王嘉新初到石岗村便走村串户,开展调研。他发现,村里的黑枣、核桃、大闸蟹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却因缺乏销路,村民收入微薄。

“我在大学里面运营过学校和学院的新媒体,何不把这些知识用在村里?”王嘉新心里有了主意。他主动向村两委建议,组建青年直播团队,借助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打开市场。“年轻人有热情、有想法,直播带货是当下最直接的产销对接方式。”王嘉新的提议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晓政的支持,但不少村民却对此充满疑虑。于是王嘉新从培训入手,带着村民到河南店镇直播基地,听专业老师授课,学直播技巧、产品展示和粉丝互动方法。同时,联合镇里干部,组织村里返乡青年和种植、养殖大户,建起了一支“河南店镇一品一播直播团”。

“第一次拍樱桃园时,我举着手机的手直抖,画面晃得像‘地震现场’。”王嘉新笑着回忆。夜里复盘素材时,他对着电脑屏幕叹气——200多分钟的拍摄素材,能用上的不到5分钟。过暗的逆光场景、晃动的运镜轨迹、失焦的果实特写……每一个“失败镜头”都被他截成图片贴在墙上,这些“反面教材”成了他的学习笔记。

首次果园直播前,王嘉新无意中发现果农摘杏时,指尖会轻轻托住果实底部,请教后得知这是一种常见的采摘技巧,主要用于保护果实和植株。于是他在直播中加入了对采摘小妙招、辨别果实成熟度方法等实用内容的讲解,虽然观看人数仅一千,但精准吸引了20多个游客前来果园采摘,这让他有了更大动力。

王嘉新(左)在直播。冯晓广供图

王嘉新(左)在直播。冯晓广供图

王嘉新组织推出了“河南店特产直播季”,通过与村里各个农户的紧密合作,每周对村里的新鲜水果、黑枣、蟹类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推介。王嘉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村民们通过直播和电商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有直播助力,大闸蟹养殖户李文凯的抖音号涨了不少粉丝,以前好蟹不好卖,现在不愁卖,最让他得意的是,还有不少顾客专门打来电话要求预订。“王嘉新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直播技术,更带来了思维的转变。现在,我们不仅是做农活,更是在做品牌,做产业。”李文凯说,2024年,他的蟹塘营业额突破80万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与周边村民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

在王嘉新的直播团队里,“黑枣姑娘”樊秀方从最初的紧张到如今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去年黑枣销售量突破14万斤;“养蟹达人”李文凯学会了用朴实的语言展示大闸蟹的品质,半年内粉丝量翻了三倍,蟹塘年收入接近百万元。

“直播不能只盯着农产品,还要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山水人文。”王嘉新带着直播团队爬上村后的太行山,拍摄云雾缭绕的梯田;蹲守清漳河畔,记录日出时刻;走进村史馆,用画面重现石岗村的千年古村历史。他们用镜头捕捉文化广场上村民跳舞的笑脸、村史馆中孩子们听故事的专注神情、酷暑中护林员巡查山头的背影……这些“非带货”内容展现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石岗村,意外成为爆款,吸引了300多名游客慕名前来。

展望未来,王嘉新说,只有做足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才能让乡村经济“四季常青”,而这需要更系统的知识支撑。2025年,他成功考取华北电力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并计划采用“周末+假期”的不脱产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推进项目,帮石岗村打通“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这种“带着问题学,盯着产业研”的模式,让他感到重任在肩。

“同学们笑我是‘带着全村希望来读书’。”王嘉新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冯晓广)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