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湖北蕲春“一体推进学查改”引领作风建设

2025-07-16 14:38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湖北蕲春县紧扣“转作风、办实事、解民忧”主线,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干部素质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密结合,用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真切共享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风正气。

蕲春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厘清逻辑、加强统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与创新发展动能。年初以来,蕲春县级领导建立基层联系点113个,下基层调研280余次,领办完成民生实事70余件,带案下访化解信访问题23个,推动解决基层治理、惠民服务、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切问题。

转作风,矛盾化解在一线

“真没想到啊!拖了整整一年的工钱,半天就拿到了。”初夏,蕲春县张塝镇农民工霍某林攥着刚领回的5600元工资,激动地向调解员致谢。他辛苦挣来的5600元工资曾被包工头长期拖欠,多次讨要无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调解室,没想到专业调解员仅用3个小时就帮他化解了纠纷。

转作风,党员干部是关键因素。

2025年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期间,该县建立扁平化指挥日清日结工作机制,以精细策划活动、精准安排任务、精致服务保障为目标,建立“需求—响应—落实”闭环机制,卫健、公安、文旅、商务等十余家部门党员干部高效配合,承担展厅搭建、交通疏导、医疗保障、文化展演、学术峰会、产业论坛、专家义诊、“乡村网红走基层”等目标任务,保障节会期间各项活动有条不紊顺利圆满,实现了节会期间“零投诉”“零差评”。

该县张塝镇以学习教育为突破口,创新推出“1+4”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以《“三所一庭一中心”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方案》为总纲,配套建立调解员“持证上岗”、案件分级处置、文书标准化、“以案定补”等4项制度。“以前调解靠经验、凭情面,现在按制度流程来,该谁管、怎么管、何时结,一目了然。”

在张塝、孙冲两个片区,挂着“人民调解工作室”牌子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推行“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调查、诚心调解、暖心回访”的“五心服务”,建立普通纠纷“门诊”即时调、复杂矛盾“会诊”联合调、疑难案件“急诊”快速调的“三诊机制”。张塝居民周天生说:“以前邻里吵架动辄报警,现在调解员上门讲清道理、评明是非,很多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化解了,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该县通过公开招聘组建专职调解员队伍,既熟悉法律政策又懂乡土人情。镇里定期组织培训,让他们既能“说得清法理”,又能“讲得通情理”。“以案定补”机制让调解员更有动力,如今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用真心换真情。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张塝镇调解成功的14起纠纷中,79%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民转刑案件实现“零发生”。

办实事,口碑烙在心坎上

“用救生竿伸向落水者,如果救生竿不够长,就用救生圈绑根绳,抛向落水者前方……”盛夏时节,在漕河镇菜园头村水塘边,该县平安建设办公室党员吴兵正为村民演示应急救援要领。“村里水塘多,学会这些方法,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余佳政说。

该县将防溺水作为检验干部担当的“实践考场”,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防护网。在蕲河沿岸,由多部门组成的巡查队正细致排查隐患,救生设备、警示标牌等已设置到位。“5月初以来,设了3个值守站,每天专人值守,午后、傍晚等重点时段加强巡逻。”漕河镇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詹维介绍,全镇重点水域都配齐了救生设备,确保“危险水域不脱管”。

“以前去武汉做高压氧治疗,光往返路费就要几百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了。”在县医共体总医院(县人民医院),刚结束治疗的患者李大爷感慨道。该县首个高压氧舱的投用,填补了县域治疗空白(可容纳20人,配备自动化操作舱和生命支持系统)。中心负责人洪康迪介绍,党员骨干组成的医护团队每天为每位患者定制方案,让治疗更精准。

“以前老龄卡年审要爬二楼,现在一楼就能办到手,真方便!”7月10日,漕河镇吴庄社区的王奶奶在公交服务点连连点赞。今年4月,该县完成城区公交国有化改造,87台公交车、13条线路收归国营,针对“随意停、等待久”等问题,实施车辆升级、司机培训、线路优化等“1+5”措施,安装服务监督卡,投诉电话24小时畅通。“上半年群众满意度提升22个百分点。”县齐丰公交公司负责人何少川介绍。

在该县向桥乡大元线改扩建工程开工现场,机械轰鸣,杨畈村陈大爷难掩激动:“这条路盼了好多年!”作为连接5个行政村的要道,之前的老路狭窄破损,如今将拓宽至5.5米并铺沥青。

强服务,推陈出新促发展

“改造后太方便了,下楼遛弯还能喝茶看书,舒服得很!”横车镇许岗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党群服务中心的蜕变。而在过去,这里“有围墙、设柜台”,群众觉得“有距离”,有事办理才登门。腾出空间打造妇女儿童之家、老年人活动区,这里成了大家茶余饭后常来的“幸福乐园”。

今年来,该县选取9个行政村开展“亲民化改造”,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组织镇村负责人赴外地取经,通过座谈走访倾听民意。“改造不是提升‘颜值’,而是融入群众需求。”横车镇镇长张源泉说,“许岗经验”走出横车,正逐步在全县推广,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了“群众的家”。

每天清晨,漕河城区枫树林疏导点摊位整齐排列,商贩热情吆喝,居民自由选购,“以前这里占道经营堵得慌,现在规范多了。”县城管执法局还在城区开放餐饮外摆,26家商户依规经营。“城管主动上门讲政策,划定了时间和范围,我们经营更安心。”蕲春宴酒店经理高玲说。市民童女士也点赞:“下班顺路能买到知名餐馆的菜,城市更有烟火气了!”

针对乡镇环卫设施老化问题,该县城管执法局专班提前奔赴15个乡镇办 调研,精准投放50余辆垃圾转运车、1500个垃圾桶、100座分类亭。“以前靠人力三轮车清运,效率低、强度大,现在有了专用车,轻松多了。”乡镇环卫工人张师傅说,设备到位后还有专人培训维护,确保‘管得好、用得好’。

县残联党员干部们带着真情实感,逐户走访,详细评估残疾类型、生活习惯、房屋条件,建立详实工作台账,完善“一户一策”。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残疾人日常起居最核心的需求上,“改厨、改厕、改坡、改门、改水电”等五类事项成为改造重点,精准发放适残设备、应急用品、智能辅具。这样的“幸福升级”,今年就有吴友生、柯金叶、胡凤银等104户家庭受益于这项工程。

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交通运输窗口,运输业从业者们感受明显。该窗口梳理187项高频业务,实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推出“帮办代办”服务。“据统计,仅今年1至6月,窗口就办理了货运审验978件、从业资格证1979件,群众好评不断。”工作人员张熊说。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幸福乐园”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从化解纠纷的“快车道”到守护安全的“防护网”,学习教育蔚然成风,学习教育成果在2398平方公里的蕲阳大地落地生根,以学促干、以干践行、以行增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吕雷 陈钰)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