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青烽赣行 吉火燎原——江西青年服务团吉安抗战印迹寻访”行程开启。队员们在实地走访中追溯历史脉络,以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出征启航印初心,使命担当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烽赣行,吉火燎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全体成员
上午8时,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烽赣行,吉火燎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全体成员与李琼、蒋媛萍、胡松三位指导老师齐聚马克思主义学院楼前。“赣鄱青服纾国难,薪火熔铸爱国魂”的口号响亮有力,实践团出征仪式正式开启。镜头下,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充满朝气,也定格了这支队伍探寻青年服务团抗战足迹、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初心。合影结束后,实践团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求索,正式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寻访之旅。
阳明书院诵经典,朗朗书声敬先贤
实践团首站来到青原山阳明书院。这座古建筑见证了特殊历史,抗战期间曾是国立第十三中学高中部校址,也是当年“七七读书会”会员们常开展读书活动的地方。大批爱国青年在此通过读书、讨论,凝聚起抗日的强大力量。
在书院草坪上,实践团成员席地而坐,围在李琼老师身边,诵读并讨论《论持久战》。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书院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80多年前青年们的读书声交相呼应。当年,“七七读书会”成员以这样的方式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抗日信念;如今的诵读,既是对先辈科学战略思考与必胜信念的致敬,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扶园中学寻校史,赤子风骨当传承
午后,实践团前往扶园中学。1938年夏,时任校长陈启昌顶住国民党顽固派的压力,大胆聘用由流亡学生组成的青年服务团成员任教,积极参与“江西省青年抗战服务团”集会,与中国共产党员联系密切,还在公开场合盛赞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教育为阵地播撒爱国火种。
队员们仔细整理记录每一件可能关联青年服务团与陈启昌办学往事的遗存。高温与扬尘丝毫没有消减大家的热情,指尖拂过历史痕迹的瞬间,仿佛与当年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的陈启昌校长隔空对话。
为更深入了解扶园中学的抗战往事,实践团先与该校校长、教师及村支书展开座谈,围绕校史脉络、陈启昌办学事迹及青年服务团活动细节交流探讨,梳理出更多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的信息。随后,队员们前往学校周边村庄走访,与当地老人亲切交谈,从村民的口述中,打捞扶园中学在抗战时期的鲜活片段,补充文献资料的空缺。无论是校园内的史料搜集,还是村庄里的走访记录,都为还原当年青年服务团不畏艰险、坚守大义的历史图景提供了重要支撑,让这段闪耀着爱国光芒的往事在新时代被更多人知晓。
行程的每一步,都在拉近当代青年与抗战历史的距离。接下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前行,让红色记忆在实地寻访中愈发清晰,让爱国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欧阳静之、陈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