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湖北公安县织密“15分钟急救网”让生命守护“人人可及”

2025-07-08 09:3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武汉7月4日电 在江汉平原的沃野上,一场关乎生命的“速度与温情”正在上演。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用创新实践打破城乡急救壁垒,让“黄金抢救时间”不再是城市专属,而是每个村民都能享有的生命保障。在这里,急救网络如毛细血管般深入村落,急救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万家,让生命守护“人人可及”。

急救网络:从县城到田埂的“生命通道”

走进公安县急救中心,调度中心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县急救动态。作为县域急救的“智慧大脑”,这里指挥着22个城乡急救站、333个村级急救点和1100余名志愿救护员。

“以前农村急救要40分钟,现在平均10分钟就能见到医生。”公安县急救中心主任张平介绍,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推进,如今在县城,救护车10分钟内必达;在偏远村落,乡村医生10分钟内到场,救护车25分钟内抵达,真正实现了“人人公平享有院前急救服务”的庄严承诺。

让医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公安县的经验是,充分发挥村医前哨作用,将村级卫生室纳入急救体系,乡村医生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在合丰村万丹华车祸事件中,村医顶着高温酷暑迅速抵达,为头部重伤、休克的患者止血包扎;在新口村田传武事故现场,村医与乡镇卫生院医生合力完成伤情处理与心理安抚。这些案例正是“15分钟急救圈”在乡村落地的生动写照。

毛家港镇桂丰村村医易继华手中的便携式心电图机,能在两分钟出结果,并通过远程系统让县医院专家10分钟内给出诊断。全县544名村医经过急救培训,成为田埂上的“急救先锋”,为后续专业救援赢得黄金时间,让农村急救服务真正实现“零距离”。

创新模式:与死神赛跑的“云速度”

在信息化加持下,公安县的院前急救跑出“云速度”。依托院前急救平台,患者上车后生命体征、检查数据即可实时传输至目标医院急诊科。

“患者上车就等于入院!”急救医生展示着救护车上的移动终端。通过5G网络,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传回医院,急诊科医生可以提前准备。在毛家港镇老人夏枫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案例中,现场心电图、远程会诊与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目前,公安县急救中心配备急救车辆32辆(负压救护车12辆、转运监护型救护车19辆、危重新生儿转运车1台),专业医、护、司人员192名,调度员16名,形成高效运转的急救梯队。

为破解基层急救资源瓶颈,公安县创新推行“平战结合”模式。毛家港镇卫生院护士向芸平时在住院部工作,遇急救任务则化身急救员。“去年处理了500多起急救,既节约人力又提升响应速度。”该院副院长汤光富说,这种灵活机制,让乡镇急救站点运转更高效。

全民急救:让每个人都能伸出援手

近年来,荆州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高度重视城乡急救均等化服务,通过完善体系规划,健全管理机制,保障长效发展,全面引领县、乡、村急救体系建设,急救知识普及成为一场全民行动。

县急救中心联合教育部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等,将急救知识普及作为预防关口前移的重中之重。年均开展超万人次的“五进”培训,校园防溺水教育覆盖5万师生;联合县红十字会培养2000余名红十字救护员,村医急救能力轮训实现333个卫生室全覆盖。

“现在连我孙子都会做心肺复苏了!”玉湖社区张大妈笑着说。这种“人人会急救”的氛围,让整个县城变成一个温暖的“安全网”。

从县城到乡村,从专业医护到普通村民,公安县用“15分钟急救圈”编织出一张有温度的生命守护网。在这里,急救不再是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邻里相助的暖心举动,是田间地头的安心保障,更是“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在这片沃土上,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全力守护,这或许就是健康中国最动人的基层图景。(李伟、甘小龙)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