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昔日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长出了绿色植被,一只只肥硕的羊正在埋头吃草。这是半月谈记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部的塔拉滩采访时,不断映入眼帘的场景。
这些羊在当地被称为“光伏羊”,光伏板和羊群奇迹般实现“羊光互补”。近年来,海南州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荒漠化土地上发展清洁能源,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推进生态畜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光伏羊”的养殖模式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板上发电,板下养羊
塔拉滩,平均海拔近3000米,这里日照丰富,曾因极度干旱和沙化,98.5%的区域沦为不毛之地。2012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在此开建,塔拉滩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海南州光伏产业园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光伏电站建的地方,都是荒漠化或半荒漠化土地,光伏电站建成几年运行后,我们发现,光伏板下的植被生长得很快。”青海省海南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介绍,经过观测,沙漠戈壁滩铺上光伏板后,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植被覆盖率3年间达到80%。“这些长起来的草遮挡了光伏板,影响光伏发电;在秋季草干了以后,光伏电站的防火压力非常大。”
怎么办?海南州创新发展“板下经济”,探索出“光伏+农牧业”的“牧光互促”新模式。
华能青海分公司驻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宏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将近10万亩的“光伏牧场”免费向村里养殖户开放。“我们会对牧民进行安全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安全常识,避免安全隐患。”
如今,每年的6至10月,塔拉滩周边牧民的羊群可以免费进入光伏园区采食。“牧民把羊赶进去吃草,羊吃不到草的地方,由牧民把草割掉,这样冬季羊也有了藏草,企业也减少了雇佣人割草的成本。牧民增收,企业降本,一举两得。”陈立宏说。
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新探索
“牧光互促”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目前,仅共和县的存栏“光伏羊”就达1万多只。
这种独特的“牧光互补”模式,既解决了光伏园区除草难题,降低了企业管护成本和火灾隐患,又为牧民节省了饲草开支,提高了羊群成活率。羊群产生的粪便还成为天然肥料,滋养着土地,形成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海南州共和县光伏牧场面积达12.07万亩,辐射带动村集体经济21个、农牧户6032户,年周期性可饲养藏羊1.96万只,增加收益392万元,节约饲草成本402.78余万元,形成了生态链、循环产业链深度融合,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现在我们的光伏羊太肥了,需要减肥。”谢康勇说。陈立宏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该公司光伏牧场有6000多只羊,“因为现在的草场面积可以供应更多的羊,所以现有的羊都吃得很肥”。
据介绍,在海南州609平方公里光伏园区规划内所有项目建成后,预计种草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年产草量11.8万吨,可养殖近8万羊单位(牲畜的计量单位),按每年55%的出栏率计算,年均增加收入可达600万元。
下一步,海南州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完善“光伏羊”养殖模式,壮大“板”下经济,加快推进“光伏羊”产业发展,提高“光伏羊”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挥“牧光互补”对各族群众创业就业、民族团结、增收致富的拉动作用。
半月谈记者看到,光伏板下,大片牧草茁壮成长,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光伏羊”正成为这片土地上可持续发展新亮点。海南州也通过发展“光伏羊”养殖模式,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高度统一,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环境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