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艺术教育正经历结构性重构,如何精准把握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脉搏?5月26日下午,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以“破局·重构·引领——全球艺术教育变革中的川美应答”为主题,提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三大破题路径及川美的六大建设举措,在这场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川美答卷”。
论坛现场。
面对艺术教育变革的全球趋势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宏大目标,唐青阳提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需要锚定战略方位,从以下三个方向发力破题:一是以一流建设夯实学科根基。面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高等艺术院校需以一流标准重塑学科内涵,强化基础学科支撑能力,从理论建构、创作实践、应用转化三大维度,打造“教、研、创、服”四路并进的学科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人类文明前沿课题,推动艺术学科从“追赶式发展”转向“原创性突破”,真正实现“一流学科”与“一流贡献”的协同共振。
二是以融合思维引领创新生态。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交织中,高等艺术教育必须超越“为艺术而艺术”的孤立逻辑,推动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先进智造、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领域的深度耦合,搭建多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问题发现—理论凝练—应用转化”的开放学术生态。更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将跨学科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纳入人才评价标准,使交叉融合创新从“实验性探索”升华为“系统性范式”。
三是以责任担当回应时代之问。高等艺术院校需立足“两个大局”,以艺术话语体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艺术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滋养精神共性的文化纽带,成为助力城乡建设、激活产业升级的创新枢纽,成为推动文明对话、参与全球治理的精神话语。唯有将高等艺术教育深度融入民族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方能实现从“执艺”到“守道”的学科升维。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
唐青阳表示,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优势特色与学科交叉前沿趋势,确立了以“艺术学、设计学交叉融合学科群”开展一流学科培优建设的总体思路,并着力从工作机制、重点方向、建设理念、人才队伍、学术平台、话语体系等6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一是建立凝聚合力的培优建设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双牵头的一流学科培优工作专班,艺术学、设计学学科分别成立“双一流”交叉融合建设工作小组,同时按研究方向成立专项工作组,实行“揭榜挂帅”责任制,形成“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在政策保障、经费保障、绩效考核等方面打通制度关节,全力支持一流学科培优建设。
二是凝练彰显特色的学科建设重点方向。根据国家战略方向指引和学校学科优势特色,确立了“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艺术与社会创新”“航空航天与战略新兴装备工业设计”四大学科融合建设方向,进一步夯实学术体系建构,强化学科前沿引领,实现学科方向与国家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是贯彻创新驱动的交叉融合建设理念。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宗旨,秉持交叉融合理念,推进“艺术+”跨学科培养模式建设,设立科技与跨媒介艺术、艺术品保护与修复、艺术疗愈、艺术管理等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向,实现多元跨界领域与艺术研创的深度融合。加快设立交叉学科实验班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构建“学科-产业”协同育人机制。
四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学校将2025年确定为“开放办学年”,实施全球引才计划,着力引进顶尖艺术人才和跨学科跨领域专家。同时设立“青年艺术英才计划”,助力青年学者成长。通过引培并举,努力打造“科技艺术”“西部艺术”“生态艺术”“艺术设计”等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举办国际论坛、联合展演等活动,提升川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是打造高显示度的学术研究平台项目。系统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努力培育申报国家级科创平台,设立区域国别艺术研究院、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心、载人航天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级非实体研究机构,聚焦前沿新兴领域,推动重大课题攻关与理论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建构独具特色的艺术学科话语体系。重点依托学报《当代美术家》,加强学术出版资源建设,打造高水平学术集刊。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论文和咨政报告。深化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艺术机构开展联合展演、驻地创作计划等。建设数字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数字艺术平台等渠道,推动中国艺术话语体系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互动。
唐青阳表示,面向未来,四川美术学院将以建校85周年为新的起点,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高等教育界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