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实践导向•体系建构:高职院校“大思政课”育人创新实践

2025-04-27 10:01
来源:中国网

202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之首。因此,如何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成为当下各高校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

要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是破题关键。“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关于思政育人大课程观,是对传统思政育人的范式创新、迭代升级。这一理念强调了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现实关照,极大拓展了思政课教学范畴与场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形式、深化了思政课教学本质,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建设以及思政育人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找准发力点是关键。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经过系统论证、广泛调研,找准改革点位并靶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突出实践导向并对实践育人体系进行构建,逐步开发出系列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构建起立体开放、多元协同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以实践育人为靶点、实践育人课程化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为靶向路径,从一门实践课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靶向定位,精准回应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痛点与需求

当下,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认知错位,实践育人资源统筹不够,各类实践育人活动系统化差,实践育人队伍协同不够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和难点,也是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探索的起点与诱因。

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育人蓝图即课程,进而依托课程集中、系统地规划出育人活动如何开展。“实践型课程是超越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联结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新型课程形态。”(柳夕浪:实践型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新形态)以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形成一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彼此嵌合、相互映照的全过程实践教学发展链条,(秦晓华: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让教育真实发生,让学生真实“在场”,以课程化形式对实践教学进行精心策划、扎实推进,靶向施策,实现育人过程完整且连贯、育人资源有效且融合、育人队伍协同且联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总之,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课程化探索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然之义,也是破解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之困、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现实之需。

二、靶向发力,“三聚焦”有的放矢突破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难点与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因人而异、因势而化,以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方式方法分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充分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对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改革创新上出实招,在夯实制度基础上下功夫,以课程为载体,以标准化系列实践育人课程建设为路径,统筹整合区域内各思政育人资源、活动,以品牌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建设为引领,强化实践育人、分类分段精准育人、“三课四化五维”系统化推进,逐一破解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困境。

(一)聚焦高职学情,强化实践育人

就高职院校学生真实学情而言,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力,其突出作用还体现在全息思政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的整体性提升,表现在课程前期学生主动性强、教学实施过程中交互性强、课程后期的黏合性强。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型课程,并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课程活动设计,以实践教学反哺思政课理论教学,是精准匹配高职学生真实学情的有力之举。

(二)聚焦分段分类育人,供给侧发力精准实施

针对高职学生学段内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差距,从需求侧入手,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代际特征和个体差异,加强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进阶式育人目标,分三阶段开设实践育人基础-核心-拓展课程。每阶段实践育人课程以选择性必修课形式设置五维课堂即德法、匠心、非遗、红色文化、田间课堂,并下设多个子项目,精准匹配多样化、差异化的学生需求。五维课堂赋能,项目化教学实施,精准施策、精准教学,处理好“我们给予的”与“学生想要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育人供给侧丰富的实践育人活动供给,切实提高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吸引力。

(三)聚焦系统化育人,“三课四化五维”统筹推进

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学理认知、受教育者个体成长的系统性,坚持大课程观,有机把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内部与外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内外纵横融通,统筹推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围绕一化促三化,四化同步的核心思路,以课程化推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标准化、系统化、特色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础课-主干课-拓展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三课一体”实践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德法、匠心、非遗、红色文化、田间五维课堂整合碎片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的多资源导入、教学场域的多维度拓展、育人主体的多领域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三课四化五维”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新突破。

三、靶向施策,瞄准行动靶点疏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堵点与关卡

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需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以“课程为体、实践为用、育人为魂”,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耦合。通过实践育人课程化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瞄准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动靶点,通过制度化保障、体系化设计、项目化实施、数字化评价,有的放矢地疏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及体系建设的堵点与关卡。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是课程建设的行动基石

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高效规范化运行的前提与基础。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还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均需要学校在全校乃至区域范畴进行资源统筹和制度化保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基地建设、资源调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化保障,奠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强化系统思维,体系支撑是课程建设的四梁八柱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是以课程为锚点联动各类育人基地引入多元化师资队伍、生动鲜活的多样态育人资源、全过程数字化评价支持系统,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架起坚固的四梁八柱,有力支撑着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师资队伍“同行计划”:依托课程建设,在区域内大思政课共同体中发起“星火同行·聚光成炬”的行动号召,通过细化大思政课建设相关机制,“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践育人过程中,各师资力量应在大的系统谋划下明确各自的地位与功能,捋清各师资队伍出场的时机、场合、方式,使其合理、有序、有机嵌入个环节。”(叶方兴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依据、意蕴与原则;思想理论教育2024)鼓励跨校、跨单位、跨行业培育大思政课育人成果,成果覆盖科研、教研、教学、学生赛事等多个领域,打造开放式育人梯队,引入多领域育人主体,积极培育和孵化典型育人案例,并配套相应经费奖励,构建成果共孵共享、交叉联动、有机融合的开放式大师资体系,形成活动共研、师资共建、学生共育、成果共孵、资源共享的常态化、长效化师资队伍同行机制,绘制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全员参与的社会图景。

教学资源“三联动计划”:生动鲜活的社会资源,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通过全面统筹安排,实施教学资源开发的“三联动计划”,开发包括革命历史场馆、工厂企业、城乡村镇、文化展馆、学校社区等在内的五维实践育人场域,深耕一大片实践育人试验田,开展德法、匠心、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五类实践育人活动,融合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社会资源和榜样资源等多方要素,通过校内校外场域联动、线上线下网络联动、大中小跨学段联动构筑协同育人资源大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多维实践场域中发现真问题、开展真实践、习得真知识。

评价系统的“全周期成长计划”:用信息化赋能实践育人的全周期评价,充分依托数字技术发展,利用CIPP评价模型对实践育人课程进行全链条全过程的“成长式”系统评价计划,对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效性开展全方位真实测评。通过C背景评价、I输入评价、P过程评价、P成果评价,分别对育人环境基础能力、育人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过程行动能力和育人成果绩效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并拉通全学段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生成高职学段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综合素养画像,保障实践育人实效的可测、可评、可控、可信。

(三)突出职教特色,项目化任务驱动是课程建设的动力引擎

项目化学习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协作性、跨学科性等特征,完美契合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课程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深耕职教特色资源,广泛开展区校联动、校社融合、校企协作,对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按照确定实践项目主题-情景嵌入-发布任务-成果汇报展示,在五维课堂内容框架下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兴趣爱好等开发多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是具体教学任务的衍生,同时根据社会热点变迁、学生需求变化、就业需求索引等需求端变量进行动态及时的教学内容供给调整,对实践育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任务化实施,实现教学过程流程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教学评价成果化,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内容供给模式。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课程化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高校实践育人的新范式,从实施成效来看其有力推进了思政理论课与大思政实践课和合共生,形成理论阐释与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目标上的完整闭环,有利于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向更高水平发展,展现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黎明 李珊 魏小英)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