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从一粒米到一座城

2025-04-25 10:33
来源:海门日报

一粒米,经过浸泡、发酵、沉淀,终成醇香美酒;一座城,历经实业奠基、教育滋养、文化浸润,方成文明典范。张謇的一生,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酿造实验——他以“一粒米”的谦卑初心,投身实业与教育,将南通从江海小城“发酵”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其“酿造思维”不仅成就了一座城的传奇,更为当代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酿造人生:张謇的“米酒哲学”

张謇的人生轨迹,暗合酿酒的每一道工序。他以实业为“曲”,教育为“米”,在时光的窖池中酝酿出南通近代化的醇香。

浸米:以教育浸润根基。状元出身的张謇,深知教育如“浸米”,需浸润人心、滋养民智。他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建立370余所新式学堂,让南通成为“教育之乡”。教育之“米”浸泡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实业救国”的信念。

发酵:以实业催化变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资生冶厂等几十家企业,构建起“棉纺-垦荒-实业-教育”的闭环产业链。实业如“酒曲”,催化资本、技术与人才的化学反应,使南通从农业小城蜕变为工业重镇。

陈贮:以文化沉淀底蕴。张謇建博物馆、修气象台、兴办慈善,将南通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些举措如同酿酒中的“陈贮”,让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文化根脉,形成“中西合璧、农商并重”的独特气质。

二、米粒撬城:南通的酿造密码

南通之崛起,并非简单的工业化堆砌,而是张謇以酿造思维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

实业网络的“拓扑生长”。大生纱厂为原点,衍生出垦殖公司解决原料,修建水利保障运输,创办银行提供资金,形成“产-供-销-融”一体化网络。这种“酵母式扩散”,使实业如酒香弥漫,渗透城市每个角落。

城市精神的“在地转化”。张謇拒绝照搬西方模式,主张“现代化需有中国面目”。他将儒家伦理融入企业管理,用传统慈善精神构建社会保障,让南通在近代化浪潮中始终保有文化主体性。

治理体系的“慢火细炖”。

张謇主导的南通自治实验,注重长期积累:从疏浚河道改善民生,到设立养老院、育婴堂完善福利,再到推行地方议会试点民主治理。这种“笃悠悠”的治理节奏,恰似文火炖汤,让社会矛盾在时光中自然消融。

三、酿造思维的当代启示:

破解“速成时代”的治理困境

张謇的实践,为当下一些地方追求短期政绩的“勾兑式发展”提供了一剂醒酒汤。

实业与教育:重启“双轮驱动”。当代乡村振兴可借鉴“父教育而母实业”理念: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乡土人才(浸米),以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发酵),形成“人才反哺产业、产业支撑教育”的良性循环。

治理需“发酵”而非“勾兑”。面对基层矛盾,可借鉴张謇的“柔性治理”:通过“民意浸泡-矛盾发酵-共识沉淀”,将拆迁纠纷转化为社区共建项目,实现“问题变机遇”的酿造式化解。

文化自信的“陈贮之道”。“网红城市”若只求流量速红,终将如劣酒易散;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平江路等案例证明,唯有像张謇般珍视文化根脉,让传统空间在现代化使用中“自然生香”,才能酿出历久弥新的城市品格。

一粒米,沉入岁月的陶瓮,终成玉液琼浆;一座城,浸润匠心的温度,方显风华绝代。张謇的一生,是躬身于时光长河中的酿造者——他以谦卑的姿态播撒教育的种子,以实业的薪火煨热城市的血脉,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中,默默守护着“慢即是快”的智慧。

今日的我们立于时代路口,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份酿造者的定力。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不必焦虑于“立竿见影”的速效,而应相信深耕沃土的积累终将抽穗;城市更新的蓝图中,无需沉迷“推倒重建”的狂欢,而需珍视每一条街巷中沉淀的文化基因;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不必困顿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迫,而应学会让民意在对话中自然醇化。

张謇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城的传奇,更是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从不是机器齿轮的冰冷咬合,而是如酒曲遇见稻米般,在温度与时间的催化中,让理想生根,让文明生香。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