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丰台好人| 七旬志愿者王海峰的四十载公益路

2025-04-16 16:05
来源:半月谈网

在新村街道的老旧小区里,每周二上午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单元楼一层的“海峰工作室”门前飘着红绸布,屋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剪刀声与老人的谈笑声。七旬老人王海峰坐在老式理发椅旁,左手托着梳子,右手握着银剪刀,正给一位大爷修剪鬓角,碎发落在她泛白的袖口上,像撒了把细碎的星光。这位退休20年的老党员,用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在社区编织出温暖的公益网络。

剪刀上的光阴:四十年“头等大事”的坚守

上世纪60年代末,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王海峰在车间看到老师傅给工友理发,她想到自己从小从母亲那里学得一点理发的手艺,同样可以帮到别人,于是她便用工资买了套理发工具。从此不管是午休或者节假日前一天都是王海峰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来找她理发的“顾客”络绎不绝。想起第一次给人剪平头,手直抖,人家却说‘姑娘剪得精神’。”这一剪,就是半个世纪。

2010年退休后,她发现小区里高龄老人下楼理发难,便揣着工具箱敲开了邻居张奶奶的门:“大妈,我给您修修头发吧,不收钱。”老人起初犹豫,怕麻烦人,她就半开玩笑地说:“您不让我练手,我这手艺可要生锈啦!”一来二去,找她理发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要接待15位。2017年,在社区支持下,“海峰工作室”挂牌成立,红底金字的牌子挂在单元门口,成了老人们的“打卡点”。

工作室里摆着上世纪的铸铁理发椅、老式吹风机,墙上贴着她手写的“服务时间:每周二9:00-12:00”。78岁的李大爷颤巍巍地坐下:“海峰给我剪了10年头发,比理发店细致。”她边给老人围上围布,边轻声问:“还是留两指长?后面稍微打薄点?”剪刀在指缝间翻飞,碎发簌簌落下,理完还帮老人拍净衣领,对着镜子调整鬓角:“您瞧瞧,精神多了!”碰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就揣着工具包爬楼,六楼的王爷爷卧床三年,她每月上门一次,垫着枕头半跪着修剪,膝盖上的老茧磨得发亮。

 

银发志愿者的多重身份:从“Tony王”到社区“多面手”

除了理发,王海峰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周一上午巡逻社区,周三下午参与垃圾分类值桶,周末跟着文艺队去养老院演出。邻居们笑称她是“时间管理大师”,她却指着胸前的党徽说:“退休不褪色,党员就得闲不住。”

2020年社区推行垃圾分类,69岁的她第一个报名值桶。上岗第一天,看到垃圾桶外溢的厨余垃圾散发异味,她二话不说回家拿来百洁布和水桶:“保洁师傅忙不过来,咱搭把手。”蹲在地上擦了两个小时,手指被冷水泡得发白,却把八个垃圾桶擦得锃亮。后来,她带着志愿者们自制“垃圾分类顺口溜”,用快板在小区宣传:“剩饭剩菜是绿桶,电池灯管红桶送,能卖钱的放蓝桶,其他垃圾灰桶中!”

王海峰的工作室活动时间,每月一次,但是她参与义务活动的身影一直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佩戴红袖章参与治安巡逻、站岗执勤;现在70多岁的王海峰担任社区老年大学剪纸老师的角色,在义务理发之余用另一把剪刀带领社区居民剪制各种生肖花鸟等图案,同时也剪辑出自己晚年生活的绚烂与美好。

 

平凡人生的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王海峰的工具箱底层,压着一叠泛黄的笔记本,最早的一本写着1985年的理发记录:“小李师傅,板寸,用时20分钟”“王大姐,烫发,耗时3小时”。四十年间,她记不清为多少人理过发,却记得每个老人的喜好——赵爷爷要留山羊胡,孙奶奶喜欢把鬓角烫卷,新搬来的刘叔耳朵敏感,推子得先焐热了再用。

有人劝她:“您都七十岁了,该享享清福了。”她却笑呵呵的说:“人虽老了手艺不老,我这剪刀剪的不是头发,是老伙计们的孤单啊,能把你们打扮的精神又漂亮,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如今,她收了三个徒弟,都是社区退休人员,每次跟着她学手艺:“我教他们剪发,更教他们‘剪’出耐心和热心。”

去年生日,社区老人联名送给她一套红色卫衣和红围巾,王海峰手捧这些礼物说:“我就是个普通工人,能让大伙觉得离不开我,这日子就值了”。

暮色中,王海峰收拾好工具箱,锁上工作室的门。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胸前的党徽闪着微光。四十年光阴,她用一把剪刀剪开生活的琐碎,在社区织就一张温暖的网——这网里有老人的笑脸、邻里的互助,更有一位老党员对“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坚守。正如她常说的:“苔花再小,开在春天里就是风景;人再平凡,心里装着别人就有意义。”(北京市丰台区文明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