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丰台好人| 航天工程师卜玉的液氢攻坚之路

2025-04-16 16:05
来源:半月谈网

在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银白色的液氢储罐旁专注记录数据,护目镜下的眼睛闪烁着与低温介质同样清亮的光芒,她是85后女工程师卜玉,现任车载液氢系统技术总监,15年航天生涯中,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氢能发展战略,在重型卡车“氢动力”赛道上披荆斩棘,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书写着科技攻坚的动人篇章。

外场试验:17天筑牢技术基石

2023年2月的北京通州试车场,零下10℃的寒风卷着沙砾拍打在帐篷上。卜玉裹着厚重的防寒服,正在核对第12次系统压力测试数据,睫毛上凝结的冰晶随呼吸颤动。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关键外场试验阶段,没有先例可循,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搭建测试体系。

“液氢重卡的供氢压力再调0.5兆帕,路面颠簸可能导致液位传感器误报。”凌晨三点的临时指挥车里,她对着监控屏幕反复推演运输方案,手中的笔在故障预案上划出重重红线。作为现场负责人,她既要协调7个协作单位的20台研制设备调度,又要兼顾试验队员的安全培训——每天清晨,她都会第一个检查队员的防寒装备,亲手调试测试设备。

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第10天,低温环境下阀门密封件突发泄漏。卜玉趴在结冰的地面上,用红外检测仪一寸寸扫描漏点,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扳手:“必须在太阳升起前完成抢修,否则升温会影响整个系统参数。”团队在她的带领下连续作业6小时,终于在黎明前排除故障。17天试验结束时,她的工作日记已记满47页,字里行间写着:“每个数据都是液氢系统的‘脉搏’,容不得半分马虎。”

标准突围:在争议中蹚出创新之路

走进卜玉的办公室,书架上整齐码放着12本蓝色封面的标准编制手册,其中3本的边角磨得发白——那是她参与京津冀液氢重卡标准体系建设的“战斗痕迹”。作为主要编写人,她经常在会议室与行业专家“针锋相对”:“产品名称必须体现技术特性,‘车载液氢供氢系统’比‘氢能装置’更精准。”

在确定系统安全底线时,某企业代表提出降低阀门耐压等级以控制成本,卜玉当场拿出3组试验数据:“零下40℃环境下,现有参数能承受1.5倍突发压力,降低标准就是埋下安全隐患。”她带着团队连续熬了3个通宵,用仿真模型和实测数据说服各方,最终确立的12项安全指标,成为后续行业标准的核心条款。

“液氢重卡是全新领域,我们既要敢‘吃螃蟹’,更要系好‘安全带’。”她牵头制定的9项团体标准中,有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当看到自己参与编制的标准文本印着“北京航天”的落款,这个在男性主导领域打拼的女工程师笑了:“标准就是技术的‘语言’,我们要让世界听懂中国氢能的声音。”

产品攻坚:百公斤级系统的“破冰”之旅

在研究所的总装车间,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静静矗立,银白色罐体上的蓝色LOGO格外醒目。回忆起研发历程,卜玉的手指划过罐体上的焊缝:“这里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100公斤液氢存储,还要保证-253℃的超低温绝热。”

跨行业联合攻关比想象中更艰难,汽车工程师不熟悉航天级密封技术,氢能专家不懂车载系统的震动耐受要求。卜玉充当起技术“翻译官”,白天在汽车厂调试液氢系统,晚上回研究所测算低温应力,笔记本上画满跨领域的公式和示意图。有次为验证绝热层厚度,她在试验箱前守了48小时,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最终找到航天绝热材料与车载轻量化需求的最佳平衡点。

2024年5月,“赛道1000”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氢能重卡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当试验车平稳行驶,卜玉蹲下身轻抚轮毂,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这个项目凝结着她和团队15项专利、300余次试验的心血。如今,她又带领团队投入下一代液氢系统研发,办公桌上的台历画满密密麻麻的节点,最醒目的位置写着:“氢风已至,我们要做第一个‘追风者’。”

从航天试验场到汽车生产线,从外场的漫天风雪到实验室的彻夜灯火,卜玉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到技术引领者的蜕变。作为女性工程师,她常说:“在液氢的超低温世界里,细腻的观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同样是‘破冰’的利器。”当氢能产业的“风口”渐起,这个在航天精神浸润中成长的追梦者,正带着她的“赛道1000”,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书写着属于中国“氢”力量的新篇章。(北京市丰台区文明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