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向阳乡来,到红邻里不仅帮我找到了工作,还提供了免费的住宿,让我每月节省近千元生活开支。”来自向阳乡的王书琴介绍到。
图为4月7日王书琴(右一)与朋友在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内休息
云南省泸西县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企业服务需求和党员群众生活需求,建设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推动解决企业用工难和群众就业难等问题,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两不误”。
图为4月7日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外景
聚焦“产业+就业”发展思路,实现务工规模化发展。
泸西县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赋能就业链条、助推增收链,力促产业发展、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发挥和群众增收互融共促。依托全县“花、果、菜、药、畜”等100余万亩13万余人用工需求,以及“一园四片区”29家企业2万余人务工需求等实际,在促进组织融合、资源聚合、发展联合上下功夫,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家门口、全链条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牵着千万家庭,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泸西县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建成了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中心共有宿舍18套,可优先为长期在泸西县内务工的人员提供150余个入住床位,配套建设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打造“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务工环境,确保工人进得来、留得下、有保障,展现就业家门口、乐业红邻里新风貌。
“我们通过‘招小商’的模式,引入县内优质企业及其他特色产业,提供包装、运输、养老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岗位,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自对外开放以来,泸西县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累计登记劳务工人 2300 余人,输入、输出劳务工人500余人,开展岗位技能、家教家风、安全生产等培训7场,承办大型招聘会2场,共计促进1300余人就业。 ”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焦仁秋介绍到。
图为3月20日在职业技能学校内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织密“共性+个性”服务网络,对接群众精准化需求。
“我每天送孩子进学校后,9点准时来到这分拣、包装货物,下午4点前能结束手中的活计,一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钱,结算工钱后回家休息一会,就可以接娃娃放学了。”来自中枢镇泸源洞村的达东兰一边分拣人参果,一边介绍到。与她一起在泸西一枝花农品部上班的基本都是宝妈,而像泸西一枝花农品部一样弹性上班、容易上手、计件付薪的“小工厂”达100余个。
图为4月7日工厂“妈妈岗”人参果分拣现场
泸西县坚持把促进灵活性就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抓手,围绕妈妈灵活就业需求,深入泸西县内各个工坊,链接优质社会组织和专业资源,开展电商直播、果蔬分拣、民族特色菜烹饪、香葱分拣等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宝妈“家门口”就业渠道,摸底了解厂企用工需求、短缺工种、薪资待遇等情况,鼓励、引导厂企设置上班时间灵活或可以居家工作的“妈妈岗”。
“我们建立‘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为‘妈妈岗’企业配备就业服务专员,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我们将继续搭建就业‘她’平台,助力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泸西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双静说。
构建“云端+实景”数据链条,促进用工智慧化升级。
针对以往群众获取就业信息能力较弱、对接市场缺乏有效路径、面临风险较大等问题,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开发建设红邻里用工小程序,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开发了泸西用工平台,在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智慧大屏实时展示用工情况,涵盖找活求职、招工招聘、新闻资讯等板块,强化雇工信息智慧匹配、岗位订单智能匹配,实现了企业手机下单—就业中心派单—务工群众送单的便捷用工模式,让务工人员与企业之间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匹配和对接,并且可以适时调度全县企业用工、群众务工、工资统计等信息,提高了中心的运行管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科技化、便捷化。
“我们与蓝莓种植基地、小香葱产业联盟等合作派遣务工等方式,以‘数据赋能+线上线下’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拓宽服务链条,形成‘常态+长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焦仁秋介绍到。
图为2月9日在现场招聘会上跟群众介绍红邻里用工小程序
“截至目前,入驻企业111家,发布岗位1655个,吸引2444名求职者注册,帮助解决了群众找不到工作,企业难招零工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就业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下一步我们将以红邻里就业服务站和服务点,不断延伸链条,创造就业岗位,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竹卿说。
图为4月7日群众在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内休息
(供稿:中共泸西县委组织部 段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