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台、夏长楼、秋收廊、冬藏阁……在两江新区礼嘉半岛,嘉原小学将自然带进了校园各个角落。以“生态教育”为办学方向,嘉原小学主张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激发儿童生命自觉,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个诞生于2023年9月的新学校,正在“同万物闪耀、向未来生长”。
“生态校园”激活学生内驱力
如果学校变成“森林”,老师变成“动植物”,会是怎样的场景?走进嘉原小学,一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画卷展现眼前。
以春夏秋冬命名的教学楼,根据经典儿童小说《绿野仙踪》打造的图书馆,充满科技感的未来创新中心“元空间”,意寓丰收与希望的教师“麦田家”,办公室和教室以桃树林、李树林、嘉竹阁等植物命名,就连老师也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绒花、大象、羊羊老师。
“嘉原小学是万物生长的‘家园’,我们以‘策展思维’塑造可生长的校园空间,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探索和成长内驱力。”嘉原小学校长傅荣华说,建校之初,她和团队反复研究打磨,确立了“生态教育”办学方向,学校的每一处场景设计、规划都以儿童的眼光来探索打造。
走进绿野仙踪图书馆,仿佛踏入童话世界:黄砖路、翡翠城、热气球、魔法师奥兹、小女孩多萝西……学校将《绿野仙踪》的元素搬入图书馆,每一处都充满童真。
“我们依托图书馆,设计了‘奥兹魔力阅读课程’。”学校教师部主任杨纯彦说,学校通过故事会、亲子阅读活动、好书分享等形式,带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营造浓郁书香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2024年12月,嘉原小学获评两江新区“书香校园”。
“四季节”实现乐中学、学中慧
“生态教育”的办学主张不仅体现在嘉原小学的校园场景设计,也贯穿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
春天,在劳动基地种下土豆,悉心浇水、施肥;夏天,将一颗颗土豆挖出,在生活馆削土豆、炸土豆,品尝劳动果实。从一粒种子到盘中餐,嘉原少年们亲身体验、感受劳动快乐。
“这是学校春萌节的内容之一。”嘉原小学学生部主任向俏介绍说,学校将全年的课程、活动都纳入四个“节日”——春萌节、夏长节、秋收节、冬藏节。
在学校教学楼的顶楼,一块块农田整齐排列,白菜、萝卜、青菜等农作物拔节生长。嘉原小学将校园每一处空间利用起来,在顶楼打造了约1000平方米的梦田嘉原劳动基地。
每年春萌节,学生在劳动基地松土、播种;到了夏长节,在老师带领下摘黄瓜、收西瓜,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爱心义卖;秋收节聚焦科技创新,以PBL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冬藏节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艺汇演、逛庙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感悟一年成长。
“孩子们应当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自主生长。”在傅荣华看来,教育的本质如同自然,应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激发儿童生命自觉,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打造五育融合的生态教育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嘉原小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也经历过被质疑。
2023年,学校开学前的几个月,辖区内部分家长因对新学校不了解、不信任、有疑虑。傅荣华带领团队协调疏导,并用行动证明——嘉原小学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办学以来,嘉原小学致力打造“生态五场”,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渗透,生态融合。五大场域,即:“书香四溢”的阅读场,培养悦读者;“自主驱动”的学能场,培养智多星;“融合创新”的科学场,培养小创客;“手脑相长”的生活场,培养生活家;“活力四射”的运动场,培养小健将。
2023年11月,嘉原小学开启脑育系列课程,探索基于脑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面对未来,最有效的教育,是为学生配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而学习力的提升取决于大脑的开发和运用。”傅荣华说,学校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项目,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引领全校师生和家长探索和发展大脑,致力于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
如今,“扎根”教育事业22年的傅荣华谈及嘉原小学的规划发展,干劲十足,充满期待。她说,正如嘉原小学的办学目标——同万物闪耀、向未来生长,希望每个孩子从嘉原出发,与万物相连,向内生长,向外闪耀,成为“融通万物,互联世界”的终身学习者。(周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