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小切口链接居民、凝聚人心。人和街道作为两江新区“兴趣两江”居民服务项目首批试点单位,打造“全覆盖、全周期、全友好”的社区学院终身学习平台,努力绘制以思想政治工作助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美好图景。
“接单”开班,精准把脉群众需求
以“文明实践·兴趣两江”活动为契机,人和街道14个社区均挂牌成立了“社区学院”。
为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的群众精神家园,各社区线上普发问卷,线下小院议事、真情走访收集意见,群众反响热烈、热情高涨,“兴趣订单”从四面八方而来。街道社区聚焦儿童、青年、老年群体不同需求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引导居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等自主分组建立了社团208个。
同时,街道构建了人和社区学院总院—片区联盟—各社区分院—社团组织的组织构架,建立健全了场所管理、信息发布、报名组织、师资遴选、课程审查、考核机制等制度,确保社区学院“有人来、有人管、有章程、有课程、有效果”。
2024年街道14个社区累计开设文化提升类、科学探索类、节奏律动类、艺术熏陶类、生活美学类等课程500余场次,参与人数逾3万人。
统筹资源,多元丰富文化供给
人和街道推动全链条资源融合,统筹辖区场地、师资等文化服务资源,实现文化供给精准化、多元化。
场地方面,集结“党政+群团+社会”三方资源,以居民流量大、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阵地为依托,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驿站、养老服务站、各文化活动广场开设课程,构建人和居民休息娱乐、学习交友、技能提升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
课程方面,面向社会招募社区学院合伙人,与辖区教育资源沟通合作,聚焦老、中、青、少四个群体学技能、增兴趣、解压力等新形势、新需求,采取“居民出一点、市场让一点、社区补一点”的方式,增设国学和蜀绣等文化提升类、无人机和编程等科学探索类。非洲鼓和民乐等节奏律动类,插花和美妆等生活美学类课程。打造“传承课堂”“红心侠儿童兴趣课堂”“紫焰少年国学启蒙”“暖心树窝——家庭教育课堂”等特色品牌项目8个。
师资方面,纵向共享辖区师资力量优中择优,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社区居民等群体中选出有技能、有优势、有特长的人才授课;横向摸排辖区典型榜样、非遗传承人、学校专业教师,选出有代表力、有影响力的多元授课群体,建立社区学院师资库,储备180余名专业教师,挖掘活动带头人300余名参与志愿教学。
运营方面,将社区学院建设纳入2024年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大力争取文化体育、教育、群团等部门支持,并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了人和里、金开里两个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培育管理骨干,动态优化课程、配强师资、拓宽阵地、精细管理,增强社区学院的实效性、安全性和影响力。
链接居民,兴趣赋能基层治理
社区用好“课前五分钟”、文明实践“六讲”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反诈知识宣传等,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民情在社区学院掌握、民忧在社区学院收集、民意在社区学院归集。
在万紫山社区,“紫焰少年成长联盟”的青少年学员不仅参与体育技能学习,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小小网格员”,参与“网格开放日”“冬日温暖家计划”等实践课程中,为社区善治汇聚了新生力量。
金宁社区学院学员在辖区水库和亲子公园长期无人管理老大难问题上发挥作用,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28次,参与人数600余人次,形成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社区学院的学员们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协商议事、矛盾调解、反诈劝阻、政策宣传等事务,共同治理社区“大家”已成为常态。
“我们要通过社区学院延伸党群服务的神经末梢,让基层党组织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建彬说,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学院规范性、统筹性和共治性,实现以思想政治工作助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王云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