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西安:持续加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打造文旅融合“中华文明标识地”

2024-11-14 15:29
来源:各界导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荣)11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邀请市文物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西安文物数量、等级位居全国前列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西安市均有分布。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数量和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介绍,对于汉长安城特大型遗址,西安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目前,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组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大力推进文保规划和国空规划“两规融合”,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实施方案》,推动解决辖区13.3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

唐龙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大遗址保护水平,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推动实现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深挖大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持续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构建大遗址展示利用体系,让大遗址更好地绽放时代光彩。

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

汉长安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自汉高祖刘邦称帝,历11代214年,先后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等重要历史阶段。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虽历经2000多年风雨,其整体格局仍完整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介绍,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实践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完整保护的基础上,系统阐释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努力将汉长安城遗址区打造成为遗址保护科学、文化传承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文旅深度融合的“中华文明标识地”。

在加大遗址文物保护力度方面,西安建立“市级(文物执法大队)+特区(文物巡查队)+属地(三个行政区文物部门)”的大遗址全域保护分级责任体系,多层级巡查,及时发现消除问题隐患,确保大遗址文物保护安全;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一年来上报J100号夯台、楼阁台、直城门等11个文保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时,全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工作,同步开展“两规融合”与文物保护、市政设施、交通组织等专项规划“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毛新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大遗址文物本体保护,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实体遗迹保护展示工程,扎实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纳入西安国空规划一张图系统;坚持“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深入挖掘汉字、汉赋、汉礼等资源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采取新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构建完善汉长安城数字文旅产业生态,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