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农事忙。
小型农机山地上轰鸣,无人机翱翔于田野,摄像头监测着农作物生长……陕南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近年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立足烤烟种植本业的基础上,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农机上山梯田好翻
在秦巴山区的深处,旬阳县棕溪镇华峡村,村民陈先保开着一台小型旋耕机正在犁地。农机小巧轻便,在陈先保的手中直行、转弯毫不费力。尽管耕种的地块狭长且坡度非常大,但是随着旋耕刀飞快运转,一片片黑色的泥土被轻松翻起。不到一小时,面积约九分的耕地已经完成修整。
“加上流转的土地,今年总共耕种了40来亩。一半种植农作物,一半种植烤烟。烤烟已经长起来了,其他的土地我准备种一些玉米。”陈先保指着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说:“这面坡上的地,都是我的。”
“以前根本不敢承包这么多的土地。就咱们村这耕地条件,一个壮劳力一年最多能伺候四五亩地就了不起了。”陈先保说:“多亏这些小型农机,让上山耕种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华峡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代昭介绍,秦巴山区地形复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条件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障碍。
夏耕期间,烟农使用旋耕机整地
近年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烤烟种植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不断推进农机、农艺、农田、农服要素之间的融合,协调农机设备生产厂家改造、研制、创新烟区适用农机。
陕西烟草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烤烟种植机械化覆盖率已经近70%,亩均用工下降4个,降本增效500元以上。同时,适用农机的使用惠及其他农业种植20万余亩,亩均用工下降1.5个左右。
飞机下田智慧植保
走进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麦坪村,一架无人机沿着山脊俯冲而下,旋翼下的气流推动药水均匀散开,精准喷洒在烟田上,为田间的烟苗披上“防护衣”。
麦坪村以烤烟种植为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了安康市千亩烤烟种植示范村和陕西省烟区产业综合体。从2022年开始,安康烟草开始推动烤烟无人机植保,麦坪村成为率先示范的试点村。
无人机植保
“人工植保每亩烟田按照3次统防统治计算,需要一个壮劳力一天的用工量。而使用无人机植保,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完成任务。”烟叶技术员杨传刚说。“除了喷洒农药,无人机也是喷洒叶面肥的利器。”
“无人机还可以配合田里的视频监控网点,实时掌握烟田的温湿度、光照、墒情、虫情等信息。”村党支部书记梅少尉介绍,目前村里共有视频监控网点12个,“数字金叶”智慧大屏1块,已初步实现了烟田的数字化管控。
“无人机植保除了覆盖村里1200亩烟田外还覆盖了村里3500亩农业大田。以玉米种植为例子,通过无人机植保之后亩产达到了1000斤,亩均增产100多斤,亩均节省人工1个左右。”梅少尉骄傲地表示:“2023年麦坪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6800元!”
据统计,全省烟区绿色高效专业化植保率已提升至57%,覆盖了全省所有种烟县。在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推动下,陕西各烟区大力推广无人机绿色防控,作业效率提高至40-60倍左右,用药量减少30%-50%左右,进一步节省了人力和成本,提高防治效率,促进烟农增收。
绿色循环 发展无忧
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建设样板示范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王院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的带领下从试种50亩烤烟开始发展产业,到如今已形成了烟草、黄花、拐枣、油用牡丹、畜牧养殖五大产业高质量绿色循环发展格局。
“王院村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质颗粒燃料制造厂,让农业废弃物有了去处。”村党支部副书记柯常林介绍,2019年,安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王院村新建25座新能源烤房,安装了外置式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王院村以此为契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补贴50万元,修建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
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秸秆、残株、杂草、落叶、果壳、藤蔓和树枝等原料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这些种植、养殖之后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分选、干燥、粉碎、烘干、挤压、制粒等工序后,成为清洁、环保的新型燃料。
“以前村里烘烤烟叶主要是烧煤或者柴,费时费力、污染环境,晚上还得有人全程照看,折腾得无法睡觉。”柯常林介绍,“现在好了,就地取材,用生物质颗粒烘烤烟叶,十几个烤房一个人轻松搞定,还不耽误晚上休息。”柯常林说。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对于环境保护有着严格的要求。”陈分新介绍,正是建设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厂,村子里才有条件建设500头肉牛养殖场。肉牛产生的粪便经过干湿分离后,湿粪还田,干粪成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原材料。
“要致富就要护绿兴业,要振兴更要青山绿水。”陈分新这位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讲述着自己30多年支书生涯中总结得出的经验。他表示,陕西烟草的助力让乡村产业发展更具“含绿量”,实现增收和生态稳固双赢。(文/薛娟、陈霏、许名山 图/魏锋)